HTK新闻网

国运或许就是这一刻开始崛起!当年欧美联合设计,搞所谓环保给中国下套,希望耗死中国

国运或许就是这一刻开始崛起!当年欧美联合设计,搞所谓环保给中国下套,希望耗死中国,哪曾想到,中国新能源这条路走通了,还越走越顺,等核聚变商业化后,那就几乎无敌。   这个所谓的“环保套路”,具体来说就是“碳中和”与“碳关税”这类规则。   当时,欧美国家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原始积累,却反过身来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严苛的环保要求。   那个时候的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   全国超过七成的电力都依赖于煤炭燃烧,能源成本在制造业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真的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来玩,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   要么就是大规模关停工厂,这会影响无数人的饭碗。   要么就是花天价去购买西方昂贵的环保技术和碳排放额度,等于把辛苦赚来的钱再送回去。   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困局,中国没有陷入无休止的争辩,而是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这条赛道,就是以光伏和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   先说光伏产业,这可以说是中国打赢的第一场翻身仗。   在产业发展的早期,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都被欧美企业垄断,一块太阳能板能卖到上万元。   中国企业没有退缩,他们硬是从最基础的沙子提纯高纯度硅开始,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   经过多年努力,全球光伏产业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了,如今,世界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里面,有七家都来自中国。   光伏发电的成本,也被中国企业压到了每瓦零点一五美元左右,只有欧美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一。   曾经高喊“能源转型”的德国,现在反而要从中国进口百分之八十的光伏组件。   就连德国本土曾经的明星光伏企业Q-Cells,也早已被中国公司收购。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   如今在欧洲的城市街头,挂着中国品牌标志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统计,欧洲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平均每四辆里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   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甚至已经开始在德国本土投资建厂,收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两年之后。   这种强劲的势头,让德国本土的大众、宝马等汽车巨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大竞争力,并非仅仅来自于车辆本身,而是源于对整个产业链的深度掌控。   从上游位于澳大利亚的锂矿开采,到中游江西省的锂盐加工,再到下游电池的各个核心部件。   无论电池的正极材料、隔膜还是电解液,中国企业在这些环节的全球市场份额都已经超过了一半。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曾试图绕开中国的电池供应链。   结果是,他们推出的新款电动车续航里程直接减少了一百五十公里,售价反而还上涨了三万美元。   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自然不受欢迎,最终这个计划只能草草收场。   而现在,正如开头所说,中国正在瞄准能源领域的终极王牌——核聚变。   位于合肥科学岛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前不久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它在高达一点二亿摄氏度的极端条件下,成功稳定运行了整整四百零三秒,这个时长数据,是美国同类型装置所能达到时间的三倍还多。   这意味着,人类距离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旦这项技术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商业发电领域,全球能源格局将被彻底颠覆。   它的燃料主要来自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电成本极低。   到那个时候,所有围绕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纷争,可能都会变得没有意义。   回过头看,西方最初想用环保这副枷锁来限制中国的发展,结果,这副枷锁反而成了催化剂,迫使中国完成了产业的“渡劫”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