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在浙江衢州的老城区巷子里,一家开了十几年的家常菜馆默默经营着。老板老李四年前收留

在浙江衢州的老城区巷子里,一家开了十几年的家常菜馆默默经营着。老板老李四年前收留了一位智力有缺陷的年轻小伙小刚。如今餐馆生意清淡,老李非但没辞退他,反而给他涨了工资,现在小刚每月能拿到2800元。这令许多人费解,但老李朴实的话语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起初,小刚来店里找活干时,显得局促不安,说话也不利索。老李看他虽然瘦小,眼神却透着渴望和诚实,正好店里缺个打杂的帮手,便心一软留下了他。头几天,小刚做事确实让人着急:洗碗会摔破碗碟,擦桌子慢吞吞,端菜时手抖得汤汁都洒出来。有急性子的客人忍不住抱怨,老李总是赔着笑脸解释:“对不住啊,新来的孩子,手脚慢点,大家多包涵。”回头又耐心地教小刚,一遍遍示范怎么端稳盘子,怎么把桌子擦得又快又亮。 日子久了,街坊邻居和常客都知道了小刚的情况。看到他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码好;看到他努力地端着盘子,一步一步走得格外小心稳当;看到他每天早早来,把店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大家渐渐不再催促,反而常有人温和地鼓励他一句:“小刚,干得不错啊!”这份包容,让小刚紧绷的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最难熬的是前两年。疫情反复,餐饮业受到重创,这条老巷子里的店铺关了好几家。老李的店也门可罗雀,常常一整天也开不了几单。亲戚朋友都劝他:“老李,这光景,能省则省吧,小刚那点活你自己也能干,每月还能省下两千多块。”夜深人算账时,看着账本上越来越少的数字,老李心里也沉甸甸的。可第二天一早,看着小刚天不亮就赶到店里,一声不吭地开始仔仔细细擦桌椅板凳,那份专注和认真,让老李怎么也说不出让他走的话。他咬咬牙,非但没减小刚的工资,反而在去年年底,给他又涨了两百块,凑足了2800元。 四年时光流转,小刚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手足无措的新手。他现在是店里最勤快的人:清晨第一个来开门,麻利地打扫好卫生;饭点时能稳稳当当地端盘子、收拾碗筷;空下来还能帮后厨择菜、配菜,动作虽然比常人慢些,但一丝不苟。晚上打烊,他必定要把厨房的地板拖得光可鉴人才肯离开。这小小的餐馆,成了他安稳的家,也给了他生活的尊严。 有人不解地问老李:“非亲非故的,你图啥呢?生意这么难做还给他涨工资?”老李搓着粗糙的大手,笑笑说:“这孩子不容易啊。他这样的,找份工作多难。在我这儿,好歹有口热乎饭吃,有个落脚的地儿。他干活实在,不偷懒,给他这点工钱,应该的。只要我这小店还能开一天,就有他小刚一口饭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就是巷子深处一家普通的小饭馆,一个老实厚道的老板,一个身体有缺陷却格外认真的打工小伙,日复一日,在锅碗瓢盆的叮当声里,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默默书写着最简单也最温暖的坚持。在这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老李的这份“慢”与“留”,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