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小暑至,夏正浓:中医智慧里的消暑养生之道农历六月初,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我们

小暑至,夏正浓:中医智慧里的消暑养生之道

农历六月初,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我们迎来了小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虽称“小”,却是盛夏正式登场的序曲,此时天地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鼎盛阶段,人体阳气也随之浮越于外。在这看似矛盾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的身体正经历着一场微妙的变化——外热内寒,阳气在表,阴气潜伏。如何顺应这一特殊时令的节律,让身心安然度夏?

一、饮食养生:清补相宜,以食代药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民间谚语道破了夏季饮食的精髓。中医讲究“不时不食”,小暑饮食养生,既要消暑祛湿,又需护佑阳气,在舌尖上演绎阴阳平衡的养生哲学。

小暑饮食首重“清补”,宜选用性味甘凉、甘平之物。清晨不妨煮一锅绿豆百合粥,绿豆清热解毒,百合宁心安神,佐以冰糖调味,晨起食用最能涤荡夜积暑热。正午可烹制冬瓜薏仁排骨汤,冬瓜利水,薏仁健脾,加入两片生姜既能中和寒性,又可唤醒脾胃阳气。傍晚推荐凉拌苦菊木耳,苦味入心,黑色入肾,是夏日养心护肾的清爽小食。

三款经典食疗方尤适合小暑时节:

荷叶茯苓粥:取鲜荷叶半张煎汤代水,加入茯苓粉15克、粳米50克慢熬,适合头重如裹的暑湿体质;

姜枣茶:用生姜三片、红枣六枚煮沸代茶饮,可温暖中焦,化解冷饮积寒;

乌梅冰糖饮:以乌梅五颗、冰糖适量焖泡,生津止渴之功胜过诸多市售饮料。

小暑饮食尤需讲究“三忌三宜”:忌过食生冷戕伐脾阳,宜温饮慢啜;忌肥甘厚味加重湿困,宜清淡本味;忌饥饱无度损伤胃气,宜少食多餐。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强调:“夏月宜加苦味以养心”,苦瓜、莴笋等时蔬正当其时。此时啖一口冰镇西瓜虽觉畅快,不如饮一盏温热的花椒姜枣茶更能养护阳气。

当季食材中,莲藕、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最得水土精气,具有天然清热利湿之效。江南地区的小暑“食新”习俗,将新米与陈米同煮,佐以嫩姜丝,暗含新旧交替的养生智慧。岭南人家则善用五指毛桃、土茯苓煲汤,化解岭南特有的湿热瘴气。这些因地制宜的饮食智慧,无不体现着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二、起居调养:夜卧早起,与日同行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黄帝内经》的这段论述为小暑起居定下基调。此时昼长夜短,人体生物钟也应随之调整。以下是小暑节气的起居要点:

• 子午觉的智慧:遵循“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原则,中午11点至13点心经当令时,不妨小憩20分钟。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记载:“午睡一刻,胜似夜眠一时。”现代医学证实,这能有效预防“夏打盹”现象。

• 纳凉有禁忌:宋代《养老奉亲书》特别指出:“夏月不宜当风卧,不得于星月下露宿。”空调温度建议保持在26-28℃,避免直吹“后心”(督脉所在)。清代宫廷夏季用竹帘调节室内光线,既挡烈日又透微风,此法至今值得借鉴。

• 衣着的养生密码:选择吸湿透气的天然材质,如苎麻“夏布”。《本草纲目》记载苎麻“性凉无毒”,能“散郁热”。颜色以浅色系为主,唐代《千金要方》建议“夏着青碧,令人神爽”。

三、运动养生:动静相宜,以柔克刚

“运则生阳,静则生阴”,小暑时节的运动讲究平衡之道。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夏月运动,当择晨昏,避其毒热。”小暑节气的运动养生,有以下几点建议:

• 晨练如沐春风:日出前后(5-7点)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或太极拳“云手”动作,能疏通心包经。清代太医编撰的《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记载,配合按压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处),效果更佳。

• 水中运动妙无穷:傍晚可选择游泳,水性润下,正好平衡心火上扬。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水浴能通利关节”,现代研究则发现水中运动对心血管负担较小。不会游泳者,可在浅水区行走,同样能收降温之效。

四、情志调摄:心静自然凉

暑易入心,小暑时节的情志管理尤为关键。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当以恬淡治之。”

• 音乐疗法养心神:古琴曲《流水》的泛音如清泉叮咚,明代《神奇秘谱》称其“能涤烦襟,破孤闷”。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这类音乐能使大脑产生更多α波,让人进入放松状态。每日午时(11-13点)聆听15分钟,配合檀香熏燃更佳。

• 书法静心见真章:文徵明89岁仍坚持夏日临帖,他在《甫田集》中写道:“作书时,心正气和,则契于妙。”练习书法,呼吸与运笔同步,亦能达到类似冥想的效果。

• 荷塘月色解烦忧:傍晚漫步荷塘,实践宋代养生家陈直提出的“赏疗法”。《养老奉亲书》记载:“观莲叶田田,可消暑气。”荷叶的清香成分经研究证实能舒缓神经,而绿色景观则能降低皮质醇水平40%以上。

小暑养生,归根到底是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张仲景“春夏养阳”的训导,到李时珍“药食同源”的实践,中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夏季生存指南。在这个空调与冷饮泛滥的时代,或许我们更应回归传统——用一碗温热姜汤代替冰镇饮料,以一段晨间太极取代熬夜刷剧,借一曲古琴清音置换烦躁情绪。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言:"善养生者,必知时节之变,顺阴阳之宜。"如此,方能在这火热的节气里,守住身心的一方清凉。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4
2025-07-07 14:15
中医好历害的智慧。 大枣有效且大枣能吃到饱。为什么当药用几个 这不就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医者父母心不更证明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这不夠证明中医变态,是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不对。还是效果越大病好的越快不对。还是中医不是医者父母心啦。还是大枣不能治病。所以不能做参考意义 还是大枣沒有病可以吃到饱沒有毒。病人吃反而有毒啦。中医变态们光叫有用吗。能阻止宣传中医变态的越来越少吗。眼瞎吗,后面有证明中医为什么是变态,现在是中医如果能治病证明中医是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