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9日晚上,解放军打到了第72军军部周边。第72军副军长谭心决意投降,对部下表态:“这个仗是无法继续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大家都是中国人,拼什么?和共军联系,不打了。”事后却要跟我军再假打1小时。[微风] 1949年1月9日夜幕降临时,华东野战军10纵28团刚刚拿下青龙集,紧接着就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猎物”,被困在胡庄的国民党第72军。这支部队的末日到了。 余锦源这个72军军长此刻正陷入绝境,他原本指望着地堡工事能撑一阵子,结果解放军的爆破手三下五除二就把防线炸得稀烂,数十门火炮对准了胡庄,炮弹呼啸声中夹杂着士兵们的惊呼。 就在这要命的关头,副军长谭心站出来了,这个人平时话不多,关键时刻却敢拍桌子,他对余锦源和一群军官直接摊牌,别打了,再打下去就是送死。咱们都是中国人,何必拼个你死我活? 但谭心接下来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他要求解放军“配合假打一小时”,然后再正式投降,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在开玩笑,可谭心的表情告诉大家,他是认真的。 原来,谭心心里门儿清,国民党军法严酷,直接投降的话,不光自己要上军事法庭,家里老婆孩子也得遭殃,军统那帮人下手可不留情,谁家投了共产党,全家都得跟着倒霉。 所以得演一出戏,让上头觉得是“弹尽粮绝、被迫投降”,这样至少能保住家人性命,谭心提出三个条件,象征性交火一小时给南京做样子,解放军不能羞辱投降官兵,还得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消息很快传到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粟裕听完汇报,想都没想就拍板,答应他们,但必须按时放下武器,老粟心里算得明白,淮海战役大局已定,现在最重要的是减少伤亡,早结束早好。 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接到命令后也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打了这么多年仗,还是头一回遇到敌人主动要求“假打”的,不过既然上级同意了,那就配合演这出戏吧。 余锦源还在犹豫不决,毕竟他是军长,投降这事儿说出去太难听,谭心看出了他的心思,凑到跟前说,你难道要学黄百韬吗?人家都自杀了,你还想怎么着?现在炮弹都要打到指挥部了!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余锦源的心理防线,黄百韬是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那个惨状他可不想重演,余锦源终于点头同意了投降。 1月10日凌晨,胡庄阵地上演了一出奇特的“战斗”,双方心照不宣地开火,子弹大多打向空中,炮弹也故意偏离目标,一个小时后,72军准时放下了武器。 余锦源在投降书上签字时,手都在哆嗦,还反复强调,请你们务必遵守承诺,千万别拍照登报,他这副模样,倒让解放军指战员们有些不忍心。 投降后的场面让很多人意外,解放军不但没有为难这些俘虏,反而给每人发了3块银元的路费,还派医疗队救治伤员。 一个叫赵宝成的72军士兵后来说,共产党真没骗我们,我拿着路费平安回了家,路上还吃了两顿饱饭。 这种宽大处理产生了连锁反应。消息传开后,其他国民党部队的投降意愿明显增强,谁都不傻,既然投降还能保命,何必跟着蒋介石陪葬呢? 蒋介石得知72军投降的消息后气得直跳脚,在日记里痛骂余锦源“丧师辱国”,可他压根不知道这场“假打”的内幕,还以为手下真的拼到了最后一刻。 这场看似荒诞的“假打一小时”,其实反映了解放战争末期的真实状况,国民党中层军官们心知肚明,这个政权已经没救了,但又放不下所谓的“军人体面”,只能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而共产党的灵活应对,既加速了战役胜利,又为后续的渡江战役积累了宝贵经验,毕竟,能用智慧解决的问题,何必非要用鲜血呢? 谭心这个副军长的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国民党军官的内心挣扎,他们不愿为腐朽政权送命,却又担心家人安危,最终只能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 这场历时一小时的“假战斗”,成了国民党军心彻底土崩瓦解的生动写照,从此以后,淮海战场上成建制投降的情况越来越多,解放战争的胜利天平彻底倾斜了。 信源: 《解放战争.决战》 《第三野战军阵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