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目前龟缩在加沙30%左右的区域,仅相当于4个浦东机场那么大的地方,加沙70%左右已经被以色列国防军掌控,眼看着哈马斯的覆灭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加沙地带的局势在 2025 年夏天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片总面积 365 平方公里的区域,如今有超过 65% 的土地被以色列国防军掌控,剩下不足三分之一的区域残留着哈马斯的残余力量。
哈马斯目前实际控制的区域大约 109 平方公里,仅相当于 3 个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占地面积。这种地理上的绝对压制,让外界普遍认为哈马斯的覆灭已进入倒计时。
自 2025 年 3 月恢复地面行动以来,以色列在加沙部署了 5 个师的兵力,采用 “控制 - 迁徙 - 重构” 的三重策略:一方面通过 D9R 装甲推土机等重型装备拆除哈马斯的军事设施,另一方面将约 200 万巴勒斯坦平民集中迁移至加沙城、中部难民营和南部马瓦西三个指定区域。
这种推进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意图从根本上瓦解哈马斯的社会基础 。当 200 万人口的生存资源完全依赖以军控制区时,哈马斯的抵抗意志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与当前以军的 “缓慢推进”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1970 年约旦军警镇压巴解组织。在那场被称为 “黑色九月” 的冲突中,约旦军队动用重炮和坦克对巴解据点进行无差别打击,短短两周内造成数千人伤亡,最终迫使巴解总部迁往黎巴嫩。
这种战术逻辑,与以色列如今在加沙的 “渐进式控制” 形成强烈反差。有分析指出,以军的克制并非出于人道考量,而是顾忌国际舆论压力和加沙地带极高的人口密度。加沙每平方公里居住着 6507 人,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任何大规模杀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即使哈马斯的抵抗手段虽显顽强,却难以扭转颓势。尽管其下属的卡桑旅仍能向以色列中部发射远程火箭弹,甚至通过地下隧道网络进行小规模突袭,但这些行动更多是象征性的反击。
以军的 “铁穹” 防空系统拦截率超过 90%,而哈马斯自制的火箭弹有效载荷普遍较小,射程最远仅 200 公里,难以对以色列核心城市构成实质性威胁。
随着以军对加沙领空、领海和陆路通道的全面封锁,哈马斯获取外部武器的渠道几乎被切断,其军事能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
以军在占领区不仅拆除哈马斯设施,还着手建立长期驻军机制,试图将加沙重塑为 “去政治化” 的缓冲区。
加沙地带 82.6% 的土地被划入军事管制区,近一半的基本医疗用品断货,超过 180 万人流离失所。当生存权被系统性剥夺,哈马斯的抵抗便失去了物质基础。
曾经在约旦河西岸叱咤风云的巴解组织,如今在加沙的命运正被另一个激进组织复制。哈马斯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现代战争中,单纯依靠武装抵抗难以对抗系统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