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为石油工人。没想到短短一年,他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生于河北唐山,父亲是北京同仁医院医生,母亲是瑞士籍华人,教英语的外贸学院老师。家里书多,他小时候英语说得溜,汉字却不认识。邻居小孩见他长得像外国人,都不爱搭理他,他只能一个人翻书打发时间。小学四年级上了中文学校,汉字学得一塌糊涂,成绩倒数。 父亲急了,找老师补课,他淘气,愣是气走俩老师。父亲亲自上阵教他认字,他才慢慢摸到门道,把汉字当画记,六年级时成绩冲到前头。 1955年高考放榜那会儿,王德民的数理化差3分满分,可清华北京大学的招生政策瞧不上外语成绩稍弱的学生,哪怕他家书柜里堆满了莎士比亚原版剧作。 石油大学接到王德民时,学校刚从北京石油学院分出来两年,教材还得靠苏联专家施舍。入学头一年,教材是油印的苏联讲义,老师上课得边翻译边讲解。可王德民入学没多久就让人刮目相看——大一物理课期末考,他把一道关于油藏渗流的附加题解出来了,而那题是苏联教材里的未解难题。教他的萨本夫教授当场拍着讲台说: “这娃要是生在苏联,保准是库页岛石油学院的状元!” 这人天生有 “油田脑”。毕业实习那年,他被派到大庆外围的萨尔图油区,愣是靠一支笔和一张地质图,推翻了苏联专家认定的 “低渗透油藏无法开采” 结论。那时候大庆会战刚开始,苏方专家拿着罗盘在萨尔图转了三天,甩下句 “这里的油藏像芝麻糊,想开采除非发明新物理定律”,扬长而去。王德民不信邪,他把地质图钉在墙上,拿红蓝铅笔勾勒出几十条等压线,硬是算出一套 “非均相渗流模型”。 后来报道说,他那套手绘模型直接催生了 “聚合物驱油” 技术,让大庆油田的采收率提高了15%,相当于凭空多挖出半个中型油田。 其实王德民的逆袭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那股 “反叛轴劲”。在石油大学那六年,他把苏联教材里的公式推导重新编了注解,一本《油藏工程基础》被他批改得像本天书。 毕业设计里,他直接挑战苏联权威的 “单井试井法”,用数学模型证明多井联合测试能提高油藏评估精度40%。当时系主任气得把他的设计摔在讲台上: “年轻人,石油工业不是数学游戏!” 可后来这套理论被命名为 “王氏试井法”,至今还是全球石油工程的教科书内容。 有意思的是,王德民当年高考被拒的清华北大,后来争相邀请他当客座教授。1995年他当选中科院院士那会儿,北大资源学院甚至开出 “无需外语成绩” 的破格条件,想把他挖过去。王德民却笑呵呵回绝: “我在大庆种的油菜花,可比燕园的未名湖有意思多了。” 这位老先生退休后,每年春天还坚持去萨尔图油区给新入职的技术员上课,随身带着的,还是当年在石油大学用的那本满是批注的教材。 这事儿往深里想挺耐人寻味的。高考制度筛掉了王德民,可他用油田里的实践给制度上了课。那些年被扣掉的外语分,在油藏里找到了出口;被清华拒掉的数理天赋,在大庆的黄土里开出了花。 这像极了石油开采的悖论 —— 最有价值的油藏往往藏在低渗透的岩层里,需要最刁钻的技术才能开采。人才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被拒绝的路未必是绝路,反而是通往金矿的弯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