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017年,孟非和黄磊一起投资300万,在南京开了一家叫“黄粱一孟”的火锅店,朋

2017年,孟非和黄磊一起投资300万,在南京开了一家叫“黄粱一孟”的火锅店,朋友好心提醒:“这名字不吉利,赶紧改。”孟非却回怼:“我压根不信这些玩意。”结果两年后,火锅店就倒闭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孟非,1971年生于重庆,后随家人迁居南京。

他因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家喻户晓,常被戏言“靠说话吃饭”。

这与儿时经历呼应——小学时他便因发言踊跃、话多被老师调侃:“话多能当饭吃啊?”

此言竟成他人生注脚。

学生时代,孟非文尚可,数理化偏弱,高考落榜后赴深圳打工。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感到格格不入,不久返回南京,进入印刷厂当工人。

天性不甘平凡的他,利用工余时间写作,工作勤勉肯吃苦。

凭借这些积累,他后来调入江苏电视台成为一名临时工,负责扛摄像机、剪辑、写文案等杂务。

虽非核心岗位,但孟非踏实肯学,在不同工作中积累经验。

他的努力与天赋逐渐被看见,最终凭借过人口才走上《非诚勿扰》主持台,完成人生华丽转身。

这份风光背后,是早年工厂岁月的历练与坚持。

2014年,演员黄磊加入《非诚勿扰》担任情感导师。

因二人皆酷爱美食(黄磊有“黄大厨”之称),志趣相投,很快成为好友。

恰如许多男性婚后的社交回归,孟非与黄磊常结伴探店,足迹遍布南京知名食肆。

品尝美食、饮酒畅谈成为他们友情的纽带。

他们尤其钟情一家味道绝佳的火锅店,是其常客。

明星光顾效应明显,常有粉丝认出并合影,该店人气更旺,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常给二人优惠。

一次畅饮中,孟非突发奇想:“不如我们合伙开家火锅店?把重庆正宗食材运来,加上咱俩的知名度,生意差不了!”

黄磊当即拍板赞同。孟非甚至想好了店名——“黄粱一孟”(巧用二人姓氏及成语“黄粱一梦”)。

两人随即投入300万,选址、装修,一家明星火锅店在南京亮相。

开业初期,凭借二人亲自站台与粉丝热捧,“黄粱一孟”门庭若市。

孟非、黄磊签名应酬不暇,场面火爆。

初期热闹景象令他们陶醉于成就感。

热度过后,问题开始显现。

致命伤是高昂的价格。 一盘毛肚售价198元,十几片牛肉价格398元,人均消费高达300元左右,顾客普遍反映“吃不饱”。

面对质疑,孟非强调食材(如毛肚、牛肉)由产地重庆空运而来,成本高导致售价不菲,品质确属上乘。

顾客并未否认其味道,但争议点在于。

火锅消费的核心是氛围与性价比。

即使食材优质,口味提升相对于普通火锅店的差距(尤其依赖蘸料调味的火锅),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溢价。

且普通食客期望能吃饱,而这价格点难满足。

消费定位偏差: 顾客期待火锅兼具美味与实惠。

主打“明星光环”与高端食材的定位,显然与大众对火锅“热闹实惠”的认知存在错位。

尽管前期客流如潮,但在性价比争议声中,顾客复购率下降,明星光环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散。

“黄粱一孟”最终只运营了两年,便黯然关停。

这个结局,仿佛暗合了店名“黄粱一孟”与“黄粱一梦”的谐音,带有几分宿命般的唏嘘。

明星跨界开餐饮店本非易事,成功者凤毛麟角。

或许对他们而言,这场餐饮创业更像是一次人生的体验与历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店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段特殊的人生旅程。

关店虽是商业上的失败,但也为两位明星的人生阅历添上了独特的一笔。

主要信源:(时代周报 ——关于“薛之谦演唱会大开特开,火锅店接连关闭……”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