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非洲到底为什么穷?让种茶大国肯尼亚告诉你,什么叫“恶性循环”

说起非洲为啥穷,肯尼亚的故事太扎心了,简直就是一部“恶性循环”的血泪史!

肯尼亚这地方,自然条件那是相当不错。西部高原海拔1500到2000米,阳光足但不晒,气温常年在22到26度,晚上凉快到10到14度。雨水多,西南部年降雨量能超2000毫米,比江浙还猛。土壤是弱酸性的红土,肥得冒油,茶树长在这儿跟住五星级酒店似的。肯尼亚的红碎茶,汤色深红,味道浓,喝一口满嘴香,欧美市场抢着要。茶园还能一年四季产茶,四川、云南这些地方都没这本事。按理说,肯尼亚种茶简直是天选之地,咋还能穷成这样?

问题出在历史和结构上。1890年,英国殖民者来了,举着小旗就把肯尼亚划成自家的地盘。1902年,他们搞了个《皇家土地法令》,说这儿的土地全是英王的。吉库尤族、马赛族这些本地人,祖祖辈辈住得好好的,房子被推平,田被抢走,硬生生赶到保留地。1904年,132万亩地分给了324个欧洲移民,有个勋爵一人就占了60万亩。白人住进庄园,喝着咖啡,仆人端着银盘伺候;黑人挤在保留地,人均两亩地,种点玉米都不够吃。英国人还收人头税,逼得黑人只能给白人打工。

茶叶这块,英国人更狠。1933年,肯尼亚的茶园才5000公顷,发展慢得像乌龟爬。为啥?因为英国人当时靠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赚得盆满钵满,肯尼亚的茶不急着搞。他们更想要咖啡和剑麻,缺啥让殖民地补啥。黑人被禁止种茶,连技术都不让碰,只能干采茶的苦力活。一天干12小时,背着几十斤的鲜叶,工资就几毛钱,够买点玉米糊糊就不错了。茶园的钱全进了英国公司的口袋,肯尼亚人连渣都捞不着。

二战时,英国更榨得狠,肯尼亚的税收从2200万英镑涨到4500万英镑,七万多人被拉去当兵,几十万当劳工。英国人画大饼,说打赢了就改善黑人待遇。结果战后翻脸不认账,还规定每人每年强制干90天活。1952年,茅茅起义爆发,基马蒂带着人跟英军干,烧种植园,袭击巡逻队。英军出动飞机大炮,抓了15万人进集中营,3万人被处死。起义军撑到1955年,人数掉到5000,只能躲山里。1956年基马蒂被抓,起义基本崩了。

这套殖民模式就是个恶性循环。土地被抢,黑人没本钱;不让种经济作物,只能卖苦力;没教育没技术,翻不了身。茶叶产业看着风光,实际上肯尼亚就是个原料厂,加工、贸易、品牌全被英国人捏着。一公斤茶卖2到3美元,立顿拿去包装一下,卖200块。肯尼亚人累死累活,钱却进了别人兜里。

这种模式不光是肯尼亚,几乎整个非洲都这样。殖民者把资源、土地、劳动力全攥在手里,留给本地人的只有穷。撒哈拉沙漠把黑非洲跟外界隔开,古代交流少,文明发展慢。100多年前,西方人来了,把非洲当提款机,抢得干干净净。独立时,黑非洲真是啥也没有,连文字都是西方人帮着定的,比如斯瓦希里语,上世纪才用拉丁字母统一。没文化传承,没财富积累,想翻身比登天还难。

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独立,奈洛比街头人山人海,国旗升起来时,欢呼声震天响。政府第一件事就是土改,把闲置和废弃的土地分给50多万农民。可每户就分到几亩到十几亩,白人种植园还是几千亩的大块头。土改温和得不行,英国人的利益没动多少。茶叶被定为国策,政府成立茶叶发展局,管技术、苗木、肥料。

小农们干劲足,1988年,他们的茶园产量超了外资种植园。1995年,肯尼亚一跃成为茶叶出口第一大国,占全球市场的10%。茶叶产业看着风光,可问题没解决。肯尼亚的茶95%是出口,国内消费就5%,为啥?本地人买不起。一公斤红茶卖2到3美元,立顿卖200块,利润全让外国公司赚了。采茶工的日子更苦,一天采30公斤鲜叶,赚200肯尼亚先令,折合13块人民币。

跨国公司还控制着40%的茶园,钱照样往外流。2020年,肯尼亚出口65亿美元,进口182亿美元,贸易逆差130亿。茶叶、花卉、咖啡这些农产品换不来飞机、药品、广播设备,工农业剪刀差把肯尼亚卡得死死的。

肯尼亚的鲜花产业也厉害,出口排全球第四,是第二大支柱产业。奈洛比郊外的花卉农场,玫瑰、康乃馨堆满卡车,运往欧洲。可跟茶叶一样,95%出口,本地人闻不着花香。

农业赚的那点钱,都花在进口工业品上了。想搞工业?没钱没技术。教育也跟不上,殖民时期没学校,独立后从零开始,斯瓦希里语到上世纪才有了书面文字。没高素质人才,初级产业都接不住,更别提高科技。

非洲不是天生穷,历史和结构把它摁在地上,勤劳不一定致富,关键得打破循环。

评论列表

幸福时光
幸福时光 16
2025-07-04 16:03
对待非洲,只买未经加工或粗加工后的矿石等原料,只卖轻工业成品,不捉供技术和教育。偶尔可借点钱给他们。
我爱你
我爱你 10
2025-07-04 17:13
英国搅屎棍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