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52年的儿童节,左权将军12岁的遗孤,随北京八一小学学生代表给毛主席献花。毛

1952年的儿童节,左权将军12岁的遗孤,随北京八一小学学生代表给毛主席献花。毛主席一一询问孩子们的个人情况。问到左太北时:“你叫什么名字?”她答:“叫太北。”毛主席反问“太北,你为何叫太北?我倒是记得刘伯承的女儿叫华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儿童节,一个十二岁的女孩站到毛主席面前,怯生生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左太北”,她当时可能还不明白,这个名字早已和一位英雄的牺牲、一段壮烈的历史,紧紧绑在了一起。 她就是“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这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父爱,一种怎样超越血缘的情谊和坚定的传承? 时间回到1939年春天,“朱德”总司令夫妇在山西潞城无意间当了回红娘,把北师大附中毕业的进步青年“刘志兰,”介绍给了年近不惑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一年后,他们的女儿在太行山区的黄崖洞顺利出生,那天恰巧是朱德五十四岁寿辰,“彭德怀”看着襁褓中的婴儿,随口说道:“刘伯承师长的儿子叫太行,这女娃生在太北区,干脆就叫太北吧!” 朱德听后,当即解下别人祝寿送的红绸寿幛,亲自把这个小生命包裹起来,作为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迎来的第一个孩子,左太北成了整个根据地的“掌上明珠”。 而这位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将军,柔情却全写进了信里,在百团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心中最惦记的,还是那个“小天使”吃得好不好,会不会喊爸爸。 每次作战间隙,左权总会揣着缴获的奶粉,在深夜策马穿过封锁线,而那些用油纸包好的奶粉罐,就是他能给妻女最好的礼物。 不幸的是,在1942年5月,日军发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上万兵力合围八路军总部,在这危急关头,左权强令警卫员护送妻女突围,自己选择留下断后。 在十字岭上,他本可以躲开致命的炮弹,却为了掩护最后一批同志撤离,选择直面炮火,身体被弹片洞穿。 虽然父亲倒下了,但革命大家庭的爱却接过了担子,母亲刘志兰抱着尚在襁褓的太北一路向西去延安,年幼的太北常对着窑洞的土墙喊“爹爹”,母亲只能含泪告诉她:“爹爹在打坏人。” 彭德怀的父爱,来得更直接,也更笨拙,每次从前线回来,他总会带些“土特产”:子弹壳做的铅笔盒,或是染红的羊拐骨。 而太北被接到彭家暂住时,这位元帅要求家里必须用最好的小米熬粥给她喝,自己却躲着啃野菜窝头。 毛主席的关怀同样深刻,在1952年那次献花,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叫“太北”的小姑娘就是左权的女儿时,他沉默了片刻,轻轻“嗯”了一声,随即拉起她的小手,特意让摄影师为两人拍了张合影。 这张照片,左太北珍藏了一辈子。 这份关爱,是实实在在的庇护,到了1959年,左太北报考哈军工的导弹工程系,成绩拔尖,却卡在了家庭背景审查上,虽然这在当时不算稀奇。 但稀奇的是,有人敢为此拍桌子,时任院长“陈赓”大将冲进政审处,指着档案袋,手都气得发抖,直接一通电话打到中央军委申请特批,话掷地有声:“左权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到了新生报到的那一天,陈赓在花名册“左太北”的名字旁,亲手添了一行备注:“烈属,其父左权为全军楷模”。 左太北没有活成人们想象中“红色后代”的样子,她从哈军工毕业后,一头扎进国防科研事业,在各种保密单位和三线工厂默默奉献了一生。 她常说:“我这条命,是太行山给的,”她把这份情感,还给了那片土地。 而她的婚礼,就在太行山的农家小院里办,招待客人的,是乡亲们送来的小米熬的粥,女儿出生后,她取名“左湘”,因为父亲是从湘江边投笔从戎的。 直到退休后,她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老区扶贫,二十年间跑遍了太行山区三百多个村庄,在她的公文包里,一边是父亲的照片,一边是扶贫项目书。 看到武乡县韩北乡的学校破败不堪,她四处奔走拉来赞助重建,教室里至今还挂着左权将军的画像。 到了2005年,她带摄制组重访十字岭,执意要爬上父亲牺牲的山崖,有村民送来煎饼给她充饥,她却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现金都掏出来塞给当地小学的校长,只为“给教室安块玻璃挡风”。 直到2019年,左太北病逝,在弥留之际,她让女儿取出床头的一个红布包,层层打开后,里面是两样东西:一件是彭德怀当年亲手缝在她小棉袄上的铜纽扣,另一件,是父亲牺牲前三天写下的绝笔家书。 按照她的遗嘱,她的骨灰被撒入清漳河,河水流淌,最终会汇入太行山脉的千沟万壑,她是太行山的女儿,也终究归于太行。 左权将军用生命守护了那片土地,而左太北用一生回报了那片土地,这份精神,早已超越了血缘,成为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回响,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信源】黄河新闻网--太行浩气传千古——左权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革命情谊

评论列表

王世德
王世德 3
2025-07-03 16:53
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