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中国市场多重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专访安联基金总经理沈良

◎记者王彭

全球资产管理巨头安联投资(AllianzGlobalInvestors)去年4月在中国设立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安联基金正式获批展业,标志着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战略布局进入新阶段。安联投资隶属于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管集团之一安联集团,其在中国深耕超过30年,已从最初的保险业务扩展到如今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在高端制造崛起、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及估值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转型成效逐步显现,国际资本或将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战略价值。”安联基金总经理沈良称。

对中国市场具有长期信心

“我们的公募基金于2024年4月18日获批展业,其实在此之前,安联集团已在中国市场深耕布局。”沈良回顾道,“包括1999年在中国设立合资寿险公司,从合资寿险到独资寿险,再到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现在成立了公募基金,这一系列布局体现了安联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谈及安联集团在中国设立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的原因,沈良表示,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有钱,对投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5年前,中国家庭42%的资产放在存款,剩下的资产60%与房地产相关。但现在情况变了,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年轻人对买房的态度也变了。”沈良分析称,“这些资金最终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而资本市场是重要选择之一,老百姓也越来越愿意交给专业机构管理,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机会。”

沈良用一句话概括安联基金在中国的战略目标——帮客户赚钱。具体如何实现?他详细阐释了三大支柱:

第一,全面的产品布局。“我们要快速搭建完整的产品线,包括固收、权益、固收+,甚至QDII海外产品,希望在一两年内做到各类资产全覆盖。”

第二,专业的投资能力。安联基金的DNA就是稳健和风控,其坚持三个理念:追求可解释(explainable)、可预见(predictable)、可持续(sustainable)的投资结果。这三个理念贯穿安联基金的整个流程。

第三,优质的客户体验。“现在客户问的不再是‘哪个产品好’,而是‘我有100万元该怎么配置’。我们要从卖产品转向提供解决方案。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方法论与本土实践相结合

对于如何协调全球资源和本土市场,沈良坦言:“很多人说‘全球视野,本土智慧’,这话听起来很老套,但我有我的理解。”

在沈良看来,全球视野是指全球统一的投资理念、运营标准和风控体系;本土智慧则体现在安联基金对中国客户需求的理解和产品的适配性上。沈良举例说:“比如,我们最大的部门是投研部门,因为中国市场的政策敏感性很强,我们必须建立本土化的研究体系。”

沈良还提到ESG投资。他表示,安联投资在1999年就成为ESG可持续投资的先锋。现在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ESG,安联基金会将这套体系完整引入,并根据中国特点进行优化。

谈到养老金市场,沈良表示,中国个人养老金规模约4000亿元,相比美国20万亿美元的养老金市场差距仍然较大,但这也给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我们在欧洲有丰富的养老金管理经验,在中国香港也管理着约300亿港元的养老金资产。”沈良透露,“去年12月,安联投资入股国民养老公司,就是希望把我们的全球经验引入中国市场。”

沈良表示,很多老百姓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养老规划。安联通过服务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投资者教育,将其视作长期工作。“在中国市场,我们既要做全球标准的坚守者,也要做本土创新的实践者。安联投资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是长期的,我们会持续投入,与市场共同成长。”沈良说。

中国资产吸引力发生显著变化

近期,随着全球资金流向出现较大转变,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再度成为国际资本关注的焦点。

沈良表示,近日在德国举行的一场投资论坛上,投资中国是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印度和日本也是国际资本较为关注的市场。

“钱是聪明的,一定会在几个市场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才会决定往哪里流。”沈良认为,过去外资青睐中国市场主要基于三大因素:一是市场规模庞大,资产类别丰富,市场“既宽且深”;二是与其他主要资产类别的相关性低;三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潜力。

如今,中国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沈良表示:

第一,当前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点已从传统基建、地产转向高端制造、新能源、消费升级等新的增长点。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让海外投资者直观感受到产业升级的成果。

第二,政策环境改善提振投资者信心。202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举措频出,包括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分红机制等。这些政策有助于降低市场波动,提升外资配置意愿。

第三,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与全球市场相关性较低,对国际投资者具备配置吸引力。“聪明的资金总会寻找性价比高的市场,而中国正提供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