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哎!我家82岁“痴呆症”婆婆,开启第四轮养老!她连丈夫这个“好大儿”也不认识了。

哎!我家82岁“痴呆症”婆婆,开启第四轮养老!她连丈夫这个“好大儿”也不认识了。 丈夫大声喊,“娘,还认识我是谁不?” 婆婆摇摇头,“恁,俺不清楚恁是谁!” 三郎抽鼻子,“哥,咱娘知道是自家人,就是认不清楚,咱哥仨谁是谁。” 乌云垂得低低的,似乎伸手就能摸到,空气又潮又湿,几乎能攥出一把水。 6月30号,丈夫开车回去接婆婆,看到老太太那一刻,心里一阵阵难过…… 他两个月没见老娘,老太太更老了,更糊涂了,行动更迟缓了。 为什么会这样?老娘辛苦一辈子,一天福也没有享,就病魔缠身了。 婆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外加心衰,腰椎间盘突出…… 前三轮养老,不管怎样,她还能喊出儿子的名字。 而这一次,甚至连丈夫这个亲亲“好大儿”的名字也忘了。 丈夫含着泪花说,“娘,咱该去城里住了,上我家养老。” 婆婆睁着浑浊的眼睛,喃喃地说,“俺不去,俺上恁家干嘛耶?” “咱不是说好了,我们弟兄三个轮着住吗?您该上我家啦,明月在家等着呢!”丈夫跟哄小孩一样。 “娘,该上谁家就上谁家,让我们都喘口气儿。”二郎说话有点生硬。 “娘,您上大哥家住上一个月,就又能回老家住啦!”三郎也跟着哄。 老太太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眼里闪过一丝迷茫,才点了点头。 婆婆走路非常吃力,大郎三郎,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架着胳膊,慢慢往门外挪。 婆婆哇哇大叫,“疼疼疼,别弄俺胳膊!”俩人只好放手。 二郎性子急,推着小推车,“让娘坐上来,推到门外面,这样得蹭到啥时候?” 眼看太阳西斜,噼里啪啦,落下了雨点。 大家七手八脚,终于把老太太抬到了副驾,拴上了保险绳。 “我们走了!”丈夫挥了挥手,汽车启动,老旧的小院迅速向后退去。 熟悉的故乡甩在了脑后,公路两旁的小麦已经收割,只剩下金色的麦茬。 丈夫在想:不知老娘还能回几次故乡? 丈夫那边启程了,我在这边紧锣密鼓收拾,迎接“东太后”的大驾。 93平小房,只有2室1厅,一大一小两个卧室,我不得不让出自己的床铺,给我家婆母住。 一言难尽! 一是我家闺女不让奶奶住她小屋,因为爷爷奶奶没怎么带过她,还重男轻女,这丫头心里有个疙瘩。 二是婆婆不能单独住一个屋,脑袋越来越糊涂,说不定做出什么事,半夜三更,我们也担心她摔跤。 算了,老的不能受委屈,小的也不能受委屈,那么,只能我这个“夹心饼干”受委屈了。 上一轮,我只是叹了口气,“我又得把自己的东西,折腾到小屋了,搬来搬去呀!” 然后,丈夫就疯了,小眼喷火,拿他的小脑袋“咣咣”撞冰箱,还“咚咚”给我磕头,“还不怪那个丫头不懂事?” 我被气得肝疼,“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不想说孰是孰非。 我只说了一句,他就要死要活的,像个大老爷们吗? 有时候,男人真的比女人更脆弱,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他华丽丽焦虑了…… 当时,我轻飘飘一句话,就成了点燃他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这一回,我还是不要刺激他了,默默收拾自己的物品。 枕头、被褥、毛巾被、电脑、打印机、化妆品、日常药品、换洗衣服,还有几本书。 搬就搬吧,老太太这种情况,还是让她老人家舒舒服服养老吧! 晚上7点,我听见楼道有动静,慌忙打开门。 “娘,慢慢走,这边拐,这边是咱家……”丈夫扶着婆婆。 老太太花白的头发映入眼帘,腰几乎弯成了90度,两只枯瘦的手,胡乱抓挠,似乎想抓住什么。 我也赶紧上去搀扶,婆婆“呀呀”直叫,“别扶俺,让俺自个儿走……” 丈夫给我使眼色,我大声喊,“抬脚,小心门槛!” 婆婆似乎一点力气也没有,她抬了抬脚,低低的门槛,迈了四五次,才迈进来。 就从大门口,走进大卧室的床铺,一寸一寸地挪呀,似乎经历了一个世纪。 终于,老太太“呼通”一声,坐在了床上,仰面倒了下去。 我端过去一杯温水,“娘啊,先喝口水吧!” 老太太木木地看我一眼,一声没吭,只是呆呆地看着我。 婆婆面容枯槁,脸上的皱纹也深了几分,精神状态明显不如以前呀! 只不过,这一次,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身上也没散发出恶臭。 不用问呀,三郎回去收麦,照顾老娘还算周到,可老太太还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了下去。 我心里也是一阵酸涩,人老了,好可怜,婆婆症状又加重了。 我挤出一丝笑问,“娘啊,还认识我是谁吗?” 老太太摇摇头,唉,她老人家不认识我这个孝顺的大儿媳了呀! 我唏嘘不已,就问丈夫,“病情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你两个弟弟,让老太太按时服药了吗?” 想当初,婆婆走的时候,丈夫给她拿了一大堆药:止痛的,治心衰的,治老年痴呆的,疏通血管的…… 这些年来,丈夫承担了父母所有的医药费,他的医保卡只剩下几十块钱。 丈夫很无奈,“咱娘好像没有吃药,怎么拿走的?还怎么拿回来!” 我能说什么呢? 二郎三郎都在打工,能给老娘吃一口饭就不错了! 人老了,真的难呀! #记录我的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