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邓公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邓公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诉他们,全中国,只有他,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主要信源:(中国科技新闻网——“万能科学家”,钱伟长的人生不设限;中国科协之声——从高考物理5分到成为物理学家,他经历了什么?)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 钱家祖上是吴越国的钱镠,明代曾是地方首富,但到清朝末年已经衰落。 他父亲钱挚是小学教师,四叔钱穆是国学大师,六叔钱艺擅长诗词书法,八叔钱文精于小说杂文。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钱伟长对历史和国文产生浓厚兴趣,从小梦想成为文学家或历史学家。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时,国文和历史考了满分,数理化总分只有25分。 但入学刚三天就爆发"九一八事变",他立即改变志向,决定弃文从理进入物理系学习。 在清华的七年里,钱伟长刻苦攻读物理。 1935年考入研究生,进行了多项重要研究。 1940年他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跟随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学习。 1941年他发表了《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 国际学者盖拉格教授曾这样评价:"钱教授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必读材料,对后续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钱伟长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工作。 当时在冯·卡门实验室的还有钱学森、林家翘等中国科学家。 在美国期间,他不仅参与了导弹研制工作,还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1945年日本投降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提出回国探亲请求,实际上是要为新中国效力。1 946年7月,在海外漂泊六年的钱伟长终于踏上归途。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新中国科技事业建设,成为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改革开放后,年近七旬的钱伟长收到多个单位的邀请。 中科院力学所希望他接任所长,华中工学院想请他担任院长,安徽大学也邀请他当校长。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工业大学也在争取他。 上海工业大学从1978年就开始接触钱伟长,1981年两次向上海市委提交报告,恳请任命他为校长。 报告强调学校急需高水平带头人,钱伟长是最合适人选。 经过多方考虑,钱伟长最终选择上海工业大学。 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党委书记张华对他说:"请您来当校长,让您大展办学之才能,把学校办成一流。" 这与他多年来想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想高度契合。 但当时有个政策规定,大学校长年龄上限是60岁,而70岁的钱伟长显然不符合要求。 当组织部门将此事汇报给邓公时,他认为应当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邓公邓小平明确指示:"这个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看到批文后,钱伟长深受感动,决心全力以赴。 1983年1月,钱伟长正式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到校后发现学校基础薄弱,他直言这"充其量是所专科学校"。 为改变现状,他提出"拆除四堵墙"的理念:打破学校与社会、各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专业设置、实行独特的三学期制、加强师资培养等。 这种教育模式改革在全国属首创,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等四校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 他立即向上海市政府申请30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 在他亲自规划下,新校区在宝山区拔地而起。 从校园道路布局到教学楼间距,从图书馆设计到学生宿舍安排,他都仔细考量。 担任校长26年间,钱伟长视学校如家,不领工资,也不要住房。 他坚持参加开学和毕业典礼,每次毕业照都亲自到场。 有次下雨,他看到学生淋雨等候,立即要求更换场地。 他推动成立美术学院、影视学院、音乐学院等,希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一直想建医学院,因为体制原因未能如愿。 在钱伟长带领下,上海大学发展成为综合性"双一流"高校。 他把"自强不息"定为校训,并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人民服务"自勉。 2010年7月,98岁的钱伟长与世长辞。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钱伟长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从弃文从理到海外求学,从科学救国到教育兴邦,他始终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 尤其在古稀之年执掌大学,将多年教育理想付诸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