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炮兵副司令孔从洲中将的外孙女参加高考,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孩子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成绩远超分数线,但却迟迟没有收到通知书,事后得知被人顶替了。最终,孔副司令的外孙女没有上告,选择接受调剂。 话说孔家客厅墙上挂着褪色的西安事变老照片,那是1936年寒冬,孔从洲发射的信号弹撕裂西安夜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关键转折。 三十三年后,他任炮兵副司令时仍穿着肘部磨亮的旧军装,抽屉里锁着主席赞他家风严正的亲笔信。 这股铁律般的家风渗进第三代血脉。少女孔辉在芭蕾舞团选拔现场被相中,母亲孔淑静却连夜带她离开,跳的再美能造卫星吗? 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国各地掀起读书热潮。孔从洲中将的外孙女孔辉在这一年参加了高考,成绩超出重点线四十多分。 1979年填报志愿时,孔辉偷偷在第一栏填下北京广播学院,航天专业只屈居第二志愿,她以为那只是安抚母亲的备选。 记得放榜日蝉鸣刺耳。同学们欢呼着撕开录取信时,孔辉的课桌抽屉空空如也。 班主任的调查报告显示,有一干部子弟伪造档案截走名额,教育局红章下压着篡改的笔迹。 当孔淑静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在藤椅里坐到天明,烟灰缸堆成小山。 天亮时她抓起电话想找父亲干预,却被女儿按住手腕。外公三次让贤炮兵司令,我们怎能为他破例?” 墙上的军装照片沉默地凝视着她们,仿佛1936年那个拒绝临阵脱逃的青年军官仍在发声。 于是就这样他们只能就这样算了,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努力应对高考,却为他人做嫁衣。 九月初,孔辉独自踏上开往西安的绿皮车。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的迎新横幅沾着灰,她是全班唯一的女生。 男生们窃语他是将门千金时,她正把军用被褥铺在上铺,枕下压着北京广播学院的招生简章。 寒夜图书馆的灯光见证了她的蜕变,零下十五度的深夜,她裹着军大衣画航天器图纸,冻肿的手指在硫酸纸上晕开蓝墨水。 当同学抱怨女生何必选这苦专业,她总想起外公在炮兵阵地说的阵地丢了就攻下一个山头。 1983年就在毕业分配那天,航天部7.6研究所的民品部岗位清闲待遇优渥,孔辉却径直走向研制军用发动机的保密车间。 首次参与其中一型号研发时,她在材料实验室连续工作72小时,用电子显微镜扫描三万组金属晶格,最终发现叶片的纳米级裂纹。 这个曾被顶替的姑娘,此刻守护着火箭的心脏。 十年后留学潮涌起。当所长暗示可将公派名额给她,孔辉却签下放弃书,老专家更需要充电。 母亲翻出泛黄的北广简章叹息,若当年她笑着指向窗外夜空的卫星光点,我的声音在那里传播。 2019年央视《国家记忆》镜头掠过某火箭总装厂,白发女总师的手指划过发动机涡轮叶片。 特写镜头里,叶片弧光映亮她左腕的旧疤痕,那是西工大时期冻伤的痕迹。解说词未提姓名,但老街坊在屏幕前惊呼,是孔辉!被顶替的姑娘! 2025年航天开放日,年轻记者追问顶替往事。她抚摸着长征火箭模型上的铆钉,当年若按剧本走,我该在演播厅念稿。 全场哄笑中她突然正色,可真正的主持人,要让中国的声音响彻宇宙。”后大屏亮起她团队研发的等离子发动机,幽蓝尾焰吞没了所有提问。 有能力搞特殊却不搞特殊,尤其在遇到利益相关的事情时,依然能做到高度自律,这样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主要信源:(人民网党史频道《开国中将孔从洲家风故事》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航天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