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退休经济学家阿尔温德·萨勃拉曼尼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公开指出,莫迪主政十年间,印度GDP数据被系统性高估,真实经济规模仅2.5万亿美元,增长率不超过2%,远低于官方公布的6%。 在全球聚光灯下,印度经济正上演一出高歌猛进的大戏。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激增到4.19万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是世界银行于2025年四月发表的一份报告。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将印度奉为新的宠儿。今年五月,美国商务部长曾公开表示,印度是"取代中国,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最佳选择"。 在这样的国际追捧下,莫迪政府“印度崛起”的口号也喊得愈发响亮,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常年维持在6%以上,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不过,在一片欢呼之中,却有一道声音响起。发声者不是别人,正是曾身居高位、深谙印度经济内幕的前政府首席经济顾问——阿尔温德·萨勃拉曼尼安。 他的一番言论如平地惊雷,直指莫迪执政的十年间,印度GDP被系统性地高估了。他认为,印度真实的经济规模可能只有2.5万亿美元,而增长率更是从未超过2%。 这位前核心智囊揭开的,是2015年那场堪称魔幻的统计改革。 按照他的说法,印度统计部门当年采用了一套匪夷所思的标准:农村堆积的牛粪堆肥,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计入农业产值;贫民窟里简陋的竹棚租金,敢直接对标高档公寓的价格来核算;就连街头小贩们并不稳定的收入,也敢直接套用电商巨头的销售数据。 这场改革的本质,无非是为“印度崛起”的宏大叙事提供数字弹药,给莫迪政府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漂亮的数字确实造就了印度经济的一飞冲天,可数据背后的实体经济,却显得伤痕累累。莫迪政府所宣扬的“印度制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一种窘境之中。 从2014年该口号被提出,到2024年,十年过去,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反而跌破13%,创下了六十年来的新低。不得不说,这是何等的讽刺。 以手机组装业为例,2025年印度号称能组装2.5亿部手机,但其中印度本土品牌尚不足百万部。 那些在中国企业印度工厂墙上印着“MadeinIndia”的手机,其背后是超过90%的零件依赖进口,每部手机为印度带来的附加值仅区区5美元。 这种“印度制造”,更像是一种“为印度组装”,附加值低得可怜。更棘手的是,外资的雄心也屡屡碰壁。 莫迪亲自站台引进的富士康半导体工厂,因土地纠纷和补贴问题拖延三年仍未投产;特斯拉2023年高调签约建厂,可不到半年就因关税争端终止了谈判。 在宏大的叙述下,平民百姓的生活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5年4月的报告指出,印度10.3亿成年人中,近半数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参与所谓的“数字经济繁荣”。 更残酷的现实是,在印度1.5亿个家庭中,有1亿户在支付完食品开销后,每月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卢比,折合不到6美元。 他们根本无力购买莫迪政府力推的“百美元智能手机”。发展成果无法渗透到民众生活中,菜市场的每一次讨价还价,都比统计报告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温度。 更有意思的,是国际社会的矛盾姿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内部人士曾透露,他们早已发现印度统计部门存在“系统性数据美化”的问题,却碍于政治压力选择了沉默,这种态度被一些媒体讽刺为“国际机构与印度政府的懦弱合谋”。 而西方各国的态度更摸不着头脑。美国商务部长前脚刚吹捧印度是“供应链首选”,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后脚就因数字服务税对印度发起了301调查。 高盛的分析师一面在报告中将印度股市目标调高25%,一面又将印度债券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被《金融时报》调侃为“看多喊空”。 这种表面支持、暗地观望的复杂态度,让印度经济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但无论外界如何权衡,萨勃拉曼尼安的勇敢发声,终究是捅破了那层被小心翼翼维护的窗户纸。 GDP本是衡量经济的工具,在印度却成了一场“变戏法”。印度经济的病根,从来不在于统计口径,而在于那些阻碍发展的真正顽石尚未搬开: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根深蒂固的官僚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