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从汉武帝到职场人:为什么领导永远戒不掉赞誉依赖?
武帝派豪车迎来八十岁申公问治国之策,申公答“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令听惯了华美之辞的武帝当场哑然。
两千年后,职场人深夜改PPT时仍面临同样困境,数据包装的“盛世”填不了房贷,但“干就完了”的务实哲学依旧是最强生存法则。
【材料】
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以迎申公。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馀。对曰:“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
赵绾向汉武帝提议建明堂,用来接待诸侯王,还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申公。秋天,汉武帝派使者带着厚礼,驾着豪华马车去接申公进京,考虑到申公年岁大了,经不起巅波,还用蒲草包住车轮,保持车的稳定性。
申公到了后,汉武帝迫不及待问他怎么治理国家,申公回答:“治理天下,不在于说得多漂亮,而在于干得怎么样。”
汉武帝当时正钟情于华丽的辞藻,听了这话,有点无语,但人已经请来了,就给了申公一个太中大夫的职位,安排他住在大鲁王的官邸里,一起商量建明堂、巡游天下、改历法和服色这些事。
1.申公(申培)其人
材料中的申公,年少时师从荀子门生浮丘伯研习《诗经》,随后开创了“鲁诗学”。
秦末汉初的战争动荡,儒家典籍被焚毁、失传,申公硬是凭借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和记忆,保住了《诗经》传承。
文帝时,申公被聘为博士,后任楚王刘郢客的中大夫,当上楚王儿子刘戊的老师。
刘戊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孙子。
作为根正苗红的宗室子弟,又师从大儒,接受顶级儒家教育,本该是个明君胚子,谁知他暴虐成性,沉迷享乐,最终走向反面。
申公后来因劝谏他从善,反被剃发羞辱,师徒关系彻底破裂。
再后来,申公郁郁归隐鲁地,闭门授徒,弟子达千余人。
申公教学注重言传身教,不单传授儒家经典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申公对汉武帝的回答,不难看出其思想核心在于务实。
翻遍《史记》也找不到申公的半篇辞赋,这位老儒生认死理,与其在朝堂上高谈无为而治,不如盯着地方官把赈灾粮发到位。
当年楚王刘戊大修祭坛彰显仁德,申公却当众泼冷水:把造神坛的钱拿去修水渠,楚国百姓早给您立生祠了!
他的务实思想及理念,与当时大多儒生空谈仁义道德、不切实际的治国主张形成鲜明对比。
武帝即位后,申公被弟子赵绾推荐入朝,封太中大夫,参与制定明堂制度、历法改革、推动儒家经学传播等,后因窦太后反对被免职。
2.材料分析
汉武帝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生写了不少诗赋,其代表作品《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语言清澈明快,意境优美,艺术魅力跨越时空。
汉武帝刘彻与申公的对话,是历史上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场景。十七岁的汉武帝刚刚即位,雄心勃勃。
武帝礼贤下士,派豪车厚礼迎来申公,满怀期待地向申公请教治国之道,渴望听到申公宏大的治国方略,以及对他的溢美之辞。
汉武帝兴冲冲想听治国高见。谁知老头儿直接甩了句:"少整虚的,实干!"皇帝当场傻眼。
两千年后的今天,领导等着听汇报,你却在改PPT数据。
看似时代变了,其实都在"漂亮话"的套路里打转。
变的只是时代,永远不变的是人性。
说来奇怪,申公大老远被豪车接来,结果只甩了句“少说多做”,汉武帝居然未翻脸。
事实上,申公也没被重用。
3.任何人都喜欢“美言”
汉武帝大张旗鼓修建明堂,想搞个震慑诸侯的大场面;今天的小会议室里,员工们绞尽脑汁美化PPT。
两千年过去,本质没变,人都渴望被认可、被崇拜。
员工一句"领导英明!这思路绝了!"可不只是拍马屁。
科学家发现,人脑听到夸奖时,某个区域会像放烟花一样活跃,跟收到红包一样开心。领导们更吃这套,毕竟谁不喜欢被捧着?
看看汉武帝,司马相如写了篇《上林赋》,把皇帝打猎吹得跟国家庆典似的。
汉武帝看完,心里美滋滋,跟现在领导看到漂亮数据报表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当下职场,类似场景天天在上演。当领导面对一份精心制作、呈现出“同比增长300%”惊人数据的 PPT 时,嘴角不自觉上扬的背后,是对自身决策正确性与自我能力卓越性得到“数据验证”的满足。
一古一今的对照场景,生动演示了人们在获取外界认可时,相似的心理波动与行为模式。
从竹简到 Word 文档,将复杂、糟糕的现状包装成繁荣“盛世”,已成为我们一项“精湛”的生存技能。
在职场语林中,类似的“美化”屡见不鲜。这也是聪明人为保持真的认知,而反向思考的原因吧。
比如“团队凝聚力提升”,实质可能是团队成员之间矛盾重重,明争暗斗;
还有“裁员”被委婉表述为“人员结构优化”;
再有“学生成绩差”居然被粉饰为“多元成长空间大”;
就连“服务器系统崩了”也能被说成“流量暴增的幸福烦恼”。
与“屡败屡战”的励志不同,往深了看,这种情况下语言“变脸”,更多的是各行各业为维护自身形象、稳定内部秩序,而采取的遮羞式的话术策略。
4.破解指南
领导爱听美言,不是因为肤浅,而是因为人性本能,谁不想被夸?谁不想少点烦恼?
所以,下次想提建议,不妨先夸两句,再慢慢说正事,效果绝对翻倍!
想象一下:汉武帝指着申公的“实干报告”,转头打开司马相如刚写的“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这才配得上朕的天子气象!申老头子的破方案,寒碜谁呢?”
于是,当你忍不住想耿直时…,记住申公的终极生存哲学:“别整虚的,但先把虚的整漂亮了!”
在职场,要学会真话裹着糖衣说:“董事长,这方案确实新颖,但用户反馈加载慢,咱要不先优化如何?”
开会时领导问“有意见吗?”答“没有!但执行细节需要您的指导!“。
当然,如果领导陶醉在赞美中不可自拔时,负责任的你还需要默默填一下坑。
比如:美化PPT时,顺手加一页风险预案;讲“业绩增长多少多少时,附赠一份规划优化方案。
这也就所谓的职场真话突围三步法吧。
当然,清醒、务实的领导会认同并深知:过度的包装是组织腐化的开始。
5.结语
今天的打工人,周报可以写岁月静好,但心里要门清:美颜能让猪变貂蝉,但改变不了猪的现实,PPT上的盛世,填不了你下个月的房贷。
对于天生耿直的你而言,与其纠结揣摩“领导爱听什么”,不如记住申公那句话:“别整虚的,先把手头的破事儿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