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前,别让孩子的能量偷偷流失
“小孩越早学越好,你再不早报班,孩子就跟不上了!”这些话常常听得家长们心惊胆战,生怕自己慢了半步,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我的闺蜜丽丽是一名北大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在家做起了全职宝妈。
她过得很不容易,不但要照顾自己的工作,还得为孩子规划未来,力求让孩子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
丽丽有一个很特别的育儿观念,她认为:“孩子最宝贵的时期是小学前,不应该被过度教育消耗能量。”这无疑与许多家长的打算大相径庭。
早期教育的误区:别让孩子被过度消耗丽丽说,在孩子8岁前,她也踩过很多坑,后悔丢掉了一切,孩子毫无长进。
她说,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要多报班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这其实是错误的。
她发现,过度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反而会让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身体素质下降,因为一点小挫折就会情绪失控。
丽丽回忆起曾经的状况,孩子一天要在多个辅导班之间赶场,不但要在周末紧张学习,平时放学后还要迎接各种课外活动的安排,孩子和大人都十分疲惫。
有个经典的场景就是,每次放学后,不是赶着回家写作业,而是匆匆忙忙奔向各种培训班。
大人累,孩子更累。
结果呢?
孩子起码到了小学,眼镜是逃不掉的,动不动身体不适,三天两头请假,情绪也变得非常敏感。
芬兰自然教育启示:如何把学习搬到户外丽丽后来认识到其实好的教育不只是砸钱办班,她开始借鉴芬兰的自然教育理念。
她认为,孩子在学龄前最好的教育绝不是把孩子关起来应激,而是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学会通过自然的方式学习。
她每天放学后让孩子运动一小时再回家,暂停了所有的兴趣班,转而多陪孩子去户外探索。
周末,她和孩子去大自然中探险,比如,他们买了那种户外探索卡,上面会有各种植物动物的特征,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去识别,一年下来,孩子认识了95%的动植物。
这种自然科普的方式,不但没有压力,反而让孩子非常积极主动。
陪伴与户外活动: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丽丽发现,孩子通过与自然接触提升了观察力,作文水平也自然提高。
她每周都会带孩子去各种博物馆、美术馆。
去之前会提前一周看相关纪录片,这样历史、地理知识和艺术启蒙都能扎实积累。
比如,她带孩子去看商朝历史,前往安阳看殷墟博物馆,提前让孩子自己做旅行规划,以此锻炼他的规划和逻辑能力。
这样,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不断提升。
丽丽也相信,在户外带孩子运动,把身体、眼睛、心理都安排好,是非常划算的投资。
她和孩子平时骑车,周末爬山,每天至少保证一小时的户外活动。
相比起那些视力不佳、常请假的孩子,丽丽的孩子身体健康、视力良好,还能很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实际考察与家庭时间:经济实惠的最佳投资丽丽也从实际出发,认为如果家庭经济一般,不需要花大钱办班,也不必花大量时间去挤各种活动。
她和孩子花时间在周末出行,去大自然或各种场馆,比如博物馆、美术馆等。
这些实地考察不但花钱少,还能带来丰厚的教育效果。
她认为这样的陪伴和活动,比任何昂贵的辅导班更具价值。
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和孩子去安阳看古遗址。
孩子自己做了详细的旅行规划,并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丽丽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这比单纯的课堂教育更具实际效果。
正如丽丽所分享的经验,教育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通过自然和生活中的实践,孩子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培养真正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让孩子保留他们的能量,而不是过早耗尽他们的精力。
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陪伴他们成长,这才是最值得的投资。
丽丽的育儿理念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视角:教育不在于炫耀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内心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温情而智慧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个家长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