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回顾2023全球航天十大高燃瞬间

推荐 12-31 阅读:7 评论:0

“神舟”飞船奔赴“天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刷新发射纪录、“中国天眼”“人造太阳”探秘未知……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一个个“大国重器”惊艳亮相,《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在2023年的倒数第二天,航知和大家一起来回顾,2023年国内外十大航天新闻。

10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00次发射

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许立豪 摄)

12月10日上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

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跨越。其中长征火箭第1个百次发射用了37年,第2个百次用了7年,第3个百次用了4年,第4个百次用了2年9个月,第5个百次仅用了2年,不断刷新新纪录。

09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火箭复用飞行成功

2023年12月10日17时07分,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代号SQX-2Y)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该火箭于2023年11月2日圆满完成了首次垂直起降飞行试验,首飞完成后,星际荣耀在仅二十天的时间内便完成了火箭的重复使用维护检测工作,再次转场执行重复使用飞行任务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该次飞行进一步获取了各系统飞行数据子样,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更多次、更高效的复用飞行提供了技术积累,并为公司正在开展的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双曲线三号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关键技术验证。

SQX-2Y 起飞瞬间

SQX-2Y 着陆瞬间

08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

11月上旬,《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最新修订版正式生效,其中包含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纳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对于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进北斗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应用。

07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任务样本返回地球

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REx在小行星贝努上采集的样本于9月24日返回地球。这是美国首个小行星样本返回任务,返回的岩石、尘埃等样本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行星形成及地球生命起源。据美国航天局介绍,贝努小行星有45亿年历史,蕴含源自太阳系早期的物质。研究贝努不仅有助于增加对行星形成及地球生命起源的了解,同时能更深入探索可能影响地球的小行星,为未来研究小行星轨道偏移技术提供信息。

06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

​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在武汉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目前,我国载人登月的初步方案是: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着陆器。其后,月面着陆器将下降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航天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为完成这项任务,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载人月球车等装备。

05中国首位载荷专家上太空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奔向太空。与之前不同的是,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由三类航天员组成——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桂海潮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他的亮相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关注。

陈肖/摄

04印度成为第四个实现软着陆月球表面的国家

据《印度斯坦时报》23日报道,当天早些时候,印度“月船3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上软着陆。印度总理莫迪对此表示祝贺。

莫迪帖文截图

报道称,身在南非的莫迪在连线中表示:“印度现在登上了月球”。他还在社交媒体X上发文称,“这是印度航天事业中历史性的一天。祝贺‘月船3号’登月任务取得非凡成功”。

据《报》早些时候报道,北京时间8月23日20时34分,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在月球南纬69.37度、东经32.35度的南极附近区域,使其成为继苏联、美国、中国后第四个实现软着陆月球表面的国家。

03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发布

2023年4月24日, 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见图3)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m,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国家航天局提供)

鲁宾逊投影图(国家航天局提供)

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国家航天局提供)

02“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秘未知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近日,利用“中国天眼”巡天数据,相关研究团队构建并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向全世界的星系与宇宙学研究人员共享了高质量的大样本观测数据。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宣告落成启用。今年以来,“中国天眼”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

5月29日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4月12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人造太阳”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我国综合科技实力。

01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首次对外发布由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

2023年,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目前,我国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正值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之际,2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我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不断迈出新步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