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打官司为啥能“经常获胜”?反常现象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近日,国务

黄教授 2024-11-11 15:00:48

互联网企业打官司为啥能“经常获胜”?反常现象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近日,国务院参事室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国是论坛”,其中“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重要议题,与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专家的一句话:“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靠法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方式。”难道现在还真的有企业遇事不找法吗? 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法律来维权,可在如今国内严苛的舆论场中,却存在一个怪圈,那就是“赢了官司,输了口碑”。特别是互联网大厂,本身涉及官司就多,结果胜诉率还高,这一来二去就让吃瓜群众好奇了——你咋老能打赢官司,里面不会有什么“地方司法保护主义”的猫腻吧? 平心而论,这种怀疑是符合逻辑的,可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当下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是在“客场作战”的情况下胜诉。“原告就被告”是基本的诉讼管辖原则之一,为了送达方便、提高效率,大厂都是优先在被告所在地起诉。 比如阿里作为原告时,约有71.42%的案件由广州、深圳两地法院审理;腾讯作为一审原告时,约有85.51%的案件由北京地区法院审理;华为起诉拼多多的案件有213起,其中164起都是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审理。都不在自家“主场”打官司,哪来地方保护主义? 可能有人又问了,既然没有猫腻,那为啥这些互联网企业胜率这么高? 其实互联网企业诉讼多集中于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占比高达99%,这类侵权案件证据链都比较完整,且相似度很高,一旦侵权行为坐实,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另外大厂之所以叫大厂,是因为其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大多建立了强大的法务团队。而法务团队的真正作用是,在事前加强合规审查,从而有效规避法律风险。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厂已经扮演了“守法合规”的先行者,这才是打赢官司最重要的基础。 可为啥还会有很多自媒体喜欢拿官司这事调侃互联网企业,说这个是海淀不倒翁(头条),那个是余杭常青树(阿里),还有什么南山必胜客(腾讯),龙岗无敌手(华为)? 说白了,至于谁占理、官司流程是怎样的,大家其实没那么关心,而是喜欢抱着吃瓜心态,“看热闹不怕事大”。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企业做的大,而抱有偏见,否则,就是失去了公正客观的判断力,成为了盲目跟风、情绪化的“键盘侠”。 所以说,互联网企业胜诉率高是有客观原因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咱们法治化营商环境改善的一个表现。在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下,我们也要反对打不赢官司就污名化对手的行为,从而真正为民营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0 阅读:51
黄教授

黄教授

数字经济智库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