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戏剧特种兵”
观众收集的音乐剧票根 王艺默 摄
随着各类戏剧节与城市文旅IP的深度结合,一群年轻的“戏剧特种兵”出动了。他们在不同城市、剧场间穿梭,追着巡演路线“跑图”看剧,高密度“连打”不同剧目,在戏剧节开启“超长续航”模式。“戏剧特种兵”现象,给“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的文旅热潮带来了新的解读。
“特种兵”是这样看戏的
傍晚,上海下起淅淅沥沥的雨,观众在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外排起长龙,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年轻女孩,不少人穿着一样款式的白色连衣裙。刚从杭州赶来的小王也是其中一员,她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场景发到社交平台上,短短几分钟就收到了上百次互动。自2022年音乐剧《粉丝来信》首演以来,每年春日这些画面就会在上海重演,仿佛成了这座城市与观众之间的约定。
小王的背包里放着厚厚的票夹,里面是过去两年来在上海看过的音乐剧票根;打开手机的电子票夹,还有好几场没开演的戏。她说:“5场《大状王》、3场《宝玉》,今年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新剧我基本都买了,可惜《寻找李二狗》排期都是工作日,不然我还能再加两场。”
两年前,小王大学毕业定居杭州。每次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期间,她都会利用周末专程入沪看戏。两天“连打”4场,周日晚场结束后搭乘G7309回杭,周一早上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这是她的常规安排。小王说,这种跨城看剧的“特种兵”攻略是她从社交平台上学来的,实践后发现了更合适的交通方式和餐食安排,她还会更新攻略。
打开相关社交平台搜索“入沪看剧”,会发现类似攻略数不胜数。据统计, 2024年1月至10月,上海的音乐剧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半数以上,有不少剧只有在上海才看得到。不仅在音乐剧节期间,近年来,环人广区域(上海人民广场周围)快速发展的各类演艺新空间,使得上海音乐剧演出几乎全年无休,跨城看戏也就成了长时段的热议话题。在《晚上10点人还在亚洲大厦,如何能第二天一早坐在北京工位上?》一帖中,已经收集了不下5种极限回京的攻略。
青岛观众小赵也是个戏迷。看排期、抢票、安排行程……她每年在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里“摸爬滚打”,练就的一身本领又被她用到了家门口。
青岛里院喜剧节街头表演 主办方供图
去年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期间,小赵靠着在上海练出来的手速,和其他同好第一时间抢到三场演出。下午2点看单立人新喜剧《李华模拟器》,紧接着4点半看《麻花即兴喜剧FUN现场》,晚上7点半看环境戏剧《俄狄浦斯与机械神谕》……看着如此紧凑的看戏行程,小赵戏称“环人广‘特种兵’向青岛进发了”。
到底是每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同,上海观众小李第一次来到里院喜剧节,面对各式花样的喜剧节目,一下子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在家看惯了音乐剧和小型脱口秀,倒是没见过在大街上就能开演,一边走一边抛梗、接梗的喜剧表演。”大剧场、小剧场、沉浸式、环境式……聊起音乐剧,小李能安排得明明白白;单口喜剧、漫才、默剧……面对如此系统的喜剧清单,她直言还得靠高人指点。
小李在乌镇戏剧节可就游刃有余得多了。在5年乌镇“特种兵”履历加持下,她早已熟练掌握这里的游玩规则,去“戏梦粮仓”沉浸式体验《万尼亚舅舅》,在戏剧空间感受《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九九》。“我还整理出一套乌镇戏剧节无票‘自救’指南,还有戏剧工作坊、艺术讲座、戏剧主题展览等,哪怕没抢到票也能在嘉年华区域开开心心玩两天。”小李说。
以上这3位“戏剧特种兵”可不是在孤军奋战。仅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460余场地方喜剧、新喜剧、喜剧电影露天放映活动,420余场次盲盒演出、快闪活动、喜剧表演,就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34万人次。
“特种兵”是这样练成的
戏剧节何以养成这么多“戏剧特种兵”?我们还是先来看案例。
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现场 主办方供图
乌镇戏剧节,至今已举办11届,以千年古镇为舞台,形成独特的戏剧节表演空间群体。参展作品的文艺气息与江南水乡闲适的生活氛围相匹配,古镇嘉年华中木偶巡游与评弹快闪并存,让千年水乡成为世界戏剧的对话平台。
除了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戏剧创作者,为期10天的戏剧节还吸引大量戏剧爱好者和游客驻足乌镇,让一天即可逛完的乌镇之旅演化为多天的生活体验。强大的引客能力让乌镇戏剧节在经济上摆脱了对景区门票的依附,改为单独售票,演出收入甚至超过参展作品的常规巡演水平。
上海国际音乐剧节,至今已举办7届,每届演出安排贯穿全年。其专业性、系统性和长期性,依托的是上海本地富足的音乐剧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等国际项目起,上海慢慢培养起大量对音乐剧具有足够认知且形成了观演习惯的观众群体。近年来,从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借力大众传媒冲破市场圈层,到以音乐剧《阿波罗尼亚》为代表的小剧场集群进一步扩充市场容量,都让上海不断凝聚成全国音乐剧演出的消费中心。
青岛里院喜剧节巡游队伍 主办方供图
青岛里院喜剧节,首次举办便备受瞩目,依托的是喜剧元素与城市性格的有机融合。
“青岛话本身就自带喜剧基因,说‘喝啤酒’是‘哈啤酒’,喜感是长在青岛人的骨血里的。”里院喜剧节联合发起人黄渤说。这种根植市井生活的幽默,使喜剧成为青岛城市性格的集中展演。在名人效应和影视工业的带动下,青岛迎来一波全国喜剧厂牌“进青”潮,既有开心麻花、单立人等连锁厂牌,也有汇笑喜剧、小马成麦等新兴力量,为内容创作和观众培育提供了基础。
可见,相较于电影电视,戏剧虽然是一门讲求现场性、即时性的小众艺术,但当某类戏剧内化为彰显地域文化的标签,再以系统性节庆的形式与旅游资源相连接,便给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这一点,在我国早年的文旅戏剧探索进程中也可窥见。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再到“戏剧幻城系列”,以技术和奇观为卖点的景区实景演出市场热度渐退,取而代之的是塑造自有文化环境甚至独立成景的各类演艺项目。此外,还有大凉山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由景区搭台、让戏剧人展现自我的戏剧节模式,也成为戏剧与旅游融合的新趋势。
简单地说,看音乐剧去上海,看喜剧去青岛,看先锋和实验戏剧去乌镇……当这种意识深入人心,也就不愁没有“戏剧特种兵”为此奔赴,戏剧与文旅在潜移默化中融合共生。
戏剧节与城市文旅IP的深度绑定,本质是对在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根植本土基因,才能成为具有独立生命力的精神地标。戏剧节的持续进化,推动文旅IP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戏剧以艺术语言解读城市基因,城市以空间资源反哺内容创新,形成以剧带城的生态闭环。
“特种兵”是这样一种认同
“感谢剧场让我们的轨迹短暂交叠,行走在志同道合的路上,愿我们一直望着同一个月亮。”晚上演出结束后,小王拍下了剧场字幕机上的这段话,搭上地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位于上海亚洲大厦附近的SD音乐剧主题咖啡店。
SD是演职人员通道(Stage Door)的英文简称,也是流行于戏剧市场中的一种文化,指演员下班时在特定地点和观众互动。咖啡店坐落剧场附近又以SD命名,自然成为观众散场后的绝佳去处。
“虽然今天有点冷,但来看《粉丝来信》怎么能不穿‘夏光裙’呢。”小王说。夏光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一身裁剪合身的白色连衣裙是她的形象标志。推开店门,已经有不少穿着“夏光裙”的客人落座,研究复刷集卡(指多次观看同一剧目,比较不同演员阵容的表演差异),交流每一场的观剧体验。
一个观众每年看几十上百场戏,奔赴各个戏剧节,所憧憬的不仅是剧场的一砖一瓦,还有戏剧代表的文化氛围。在情绪消费时代,戏剧节正从单一的艺术活动升维成生活方式,衍生出“戏剧+”的多元消费场景。一件同款戏服、一枚徽章、一个帆布包……这些可携带的剧场记忆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收藏欲,更通过社群分享构建起一种身份认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戏剧依然走得很慢。它即时又不可复制,带着人与人之间直面的呼吸、畅快的交流,在世间万物飞速运转的当下,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留住一方净土。“跨城看戏虽然累,但每场演出都会有独一无二的体验。许多优秀剧目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剖析,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这就像给心灵‘充电’,让我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一周的工作和生活。”小王说。
在乌镇看完一天戏,来到古镇的夜宵店,和许久不见的票友不期而遇,那就一起聊聊这几天都看了什么戏;穿梭在传统古民居里院,从劈柴院江宁会馆的快板相声追到笑坛“论剑”,累了也可以歇歇脚,和刚认识的戏迷朋友分享笑声中的思考;在南京路步行街第一百货看完戏,楼下买杯咖啡的工夫遇见刚下班的主创,不妨再简单聊聊观剧感受和幕后故事……
“戏剧特种兵”奔赴的不仅是一场场演出,更是一个个畅所欲言的社交场所、一群群志同道合的戏迷朋友、一次次酣畅淋漓的情感洗礼。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戏剧,让戏剧节和剧场成为当代青年文化的新地标。
乌镇戏剧节西栅街景 主办方供图
一个“戏剧特种兵”的 “五一”计划
5月1日,杭州→上海(G7344,9点发车)
剧目安排:
音乐剧《扬名立万》(午场)人民大舞台
音乐剧《桑塔露琪亚》(晚场)亚洲大厦星空间6号
场间通勤:
步行3分钟(注:大厦剧场群有两个入口,内部不互通,小心走错)
5月2日,上海
剧目安排:
音乐剧《时光代理人》(午场)大世界
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晚场)美罗城上剧场
场间通勤:
地铁30分钟(注:餐食安排在美罗城商场)
5月3日,上海
剧目安排:
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午场,复刷集卡)美罗城上剧场
音乐剧《LIZZIE丽兹》(晚场)大世界
场间通勤:
地铁30分钟(注:餐食安排在大世界一层)
5月4日,上海
剧目安排:
音乐剧《时光代理人》(午场,复刷集卡)大世界
音乐剧《#0528》(晚场)亚洲大厦星空间28号
场间通勤:
步行10分钟(注:两场间隔时间较长,可以在南京路逛逛)
5月5日,上海→杭州(G7309,22点56分发车)
剧目安排:
音乐剧《辛吉路的画材店》(午场)亚洲大厦星空间2号
音乐剧《阿波罗尼亚》(晚场)亚洲大厦星空间1号
场间通勤:
步行1分钟(注:就在隔壁,不要下楼)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