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消息传来,慈禧如闻晴天霹雳,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晚清时代的民族脊梁——左宗棠,离世时,享年七十四岁。他的离世,不仅令朝廷深感痛惜,更让亿万中华儿女为之扼腕。
从新疆的荒原到东海之滨,从北方的边疆到南方的山峦,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民族存亡,国家安危而担忧。
据记载,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以胜为败,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左宗棠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失所望,气得全身发抖,呕血不止。这种极度的愤怒和失望,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当时的清王朝,宛如列强口中的肥肉,任人宰割。左宗棠面对贫瘠的土地,和面目麻木的贫民,悲痛不止。但是他强打精神,决心收复新疆,让那些狼子野心的列强明白,大清有实力将他们赶出国。
在那个大清官员面对洋人都点头哈腰的年代,左宗棠丝毫不会给洋人面子,在外交上表现极其强硬。他明白,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国际上赢得尊重。
并且左宗棠是一个典型的湖湘子弟,性格耿直,坚持自己的原则,特别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态度十分强硬。
他深知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需要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这种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民族气节,使他在面对外敌时始终保持强硬的态度。
因此,在对外交往中,他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不容许任何外敌的侵略和侮辱。
面对沙俄趁清朝国力衰弱之际,出兵侵占我国新疆地区。在很多官员要求割地讲和的时候,左宗棠力排众议,坚持要将新疆夺回,正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收复新疆,国家将永无宁日。
左宗棠深知收复新疆的艰难,但他没有退缩。他亲自前往西北考察,了解地形、民情和敌情,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同时,他积极筹措军费,整顿军队,选拔将才,为收复新疆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他利用新疆地区的特殊地形,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将敌人逐个击破。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左宗棠终于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他亲自率军进驻乌鲁木齐,并在此地设立了新疆行省,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和管理。
当时像左宗棠有气节的官员很少,因此当他逝世的消息传开之后,全国上下都开始悲痛,不少人自发的前来哀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和思念。
一向十分冷漠的慈禧,在得知左宗棠离世的消息,表现的十分悲伤,甚至还流了几滴眼泪来表达自己的哀痛。
但是慈禧对他的葬礼并没有太重视,只是做了开头那样的追封,以示对他功绩的认可。
不过,国家没有和平,外忧内患之下,左宗棠应该也不希望自己的葬礼铺张浪费。他可能更希望钱能用在军费上,能够打败列强,收复失地。但慈禧过生日都要挪用军费,面对一个劳苦功高的大臣,连葬礼都很不合规制,当时的大清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
更让人心寒的是,左宗棠离世后,还有一些主和的官员弹劾他收复新疆,劳民伤财,军费超支,给国家带来负担。
仅仅因为政见不和,就这样诋毁一个为国奉献一生的人,简直可耻之极。
在他离开之后,战争让国内硝烟弥漫,民不聊生,同国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层出不穷。
不过,中华民族一直都有民族气节。虽然当时我们有短暂的沉寂和被欺负,但是无数先烈站了起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用他们的鲜血和牺牲为中国撑起了一片和平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