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来到钱学森家里,把喜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24 14:44:26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来到钱学森家里,把喜讯告诉了钱老。然而钱老第一句却是问王永志还在吗?科技人员说在在在,他一直在基地盯着的。听到这个回答后,钱老放心地点了点头。 1932年,一个男孩在辽宁地区诞生,他就是后来备受赞誉的院士王永志。他一开始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能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直到18岁那年,在听闻美国飞机在朝鲜战场上对朝鲜人民狂轰滥炸的惨剧后,王永志才真正意识到,国防实力的强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一个无法保卫自身的国家,注定只能任人宰割,甚至失去主权,就这样,王永志放弃了最初的梦想,决定转向国防科技领域。 1964年,正值盛夏,此时的王永志已是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的组长,他正带领着一众国内顶尖的导弹专家,参与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任务。 在烈日的暴晒下,推进剂储罐内液体膨胀得厉害,以至于无法按计划灌入预定的足量推进剂。一时间,所有专家都在想办法应对这个困境。 不少专家提出,不如硬着头皮把推进剂都灌进去,然而,这种做法显然存在极大的风险,如果配比发生偏差,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王永志提出了不同意见。 王永志首先说明,这种中近程导弹使用了液氧作为氧化剂,酒精则是燃烧剂,由于两种液体的密度和对温度的反应不尽相同,才会引发如今的困境。 他逐一核算着液氧和酒精在高温下的密度变化,以及因此而引发的新的配比情况,通过一系列精密推算和计算后,王永志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必须立即卸出酒精储罐内600公斤的液体,以确保跟液氧的配比符合最佳要求! 当王永志提出这一观点后,会场上顿时引起了哗然,很多专家对这个建议表示怀疑和不理解,认为他的意见"完全离经叛道"。 好在有了钱老的支持,王永志的建议最终获得通过,成为了最终的执行方案。一切准备就绪后,东风二号中程导弹在1964年6月29日成功发射。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航天界传开——中国正式立项了载人航天工程!作为这个重大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扛起了千钧重担。 载人航天工程不同于纯技术层面的航天项目,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安全可靠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指导原则,毫无例外。 但与此同时,王永志也意识到,如果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要快速发展、跨越式超越,就不能总是求稳保守,也需要有创新和突破的勇气。 在开工之初,工程技术人员就针对国际上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其他国家的做法,在航天员飞向太空前需要进行多次的大动物试验,用动物验证系统的可靠性。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如果中国的航天工程也重走这条老路,将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从立项到首飞至少要多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永志组织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两总联席会议,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我国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经验积累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跨越大动物试验环节,直接采用模拟人作为先导,来替代高成本的生物实验。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权衡利弊后,最终确定采纳王永志的建议,在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飞船上安排了重约70公斤的"模拟人"做为先导。 这个模拟人能够穿上和航天员一模一样的航天服,可以模拟人体在太空飞行环境下的各项生理参数,从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 就这样,经过神舟三号和四号的两次成功试验,王永志等人为载人航天工程扫清了最后一道防线。到了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就要发射了。 2003年10月15日,当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时,这个千年夙愿终于成为了现实,王永志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院士世长辞了,这个曾主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师,在92岁高龄离世,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0 阅读:0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