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国际劳工协会正式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制度逐渐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12 15:14:16

在1919年,国际劳工协会正式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制度逐渐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实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过去了近一个世纪,到了2024年的今天,中国仍有许多企业让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更长,有的员工一个月只能休息1-2天。这种劳动强度无疑让全球华人成为了世界上最辛劳的群体。 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加速扩展,大量劳动力从农田走向工厂,一种全新的工作时间观念开始形成。此前,在农业社会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通常取决于自然条件和个人体力,但工业化带来了根本的变化。机器代替了土地成为劳动的对象,而机器的特性要求尽可能减少停机,从而无限延长了工人的工作时间。 美国的一些工厂,工人的日常工作时长可达14至16小时,极端情况下甚至长达18小时。马萨诸塞州的一家鞋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监工曾自豪地声称能让18岁的健康青年在短短几年内因劳累过度而满头白发。这种残酷的劳动条件以及与资本家之间日益紧张的劳资矛盾,逐渐催生了劳动改革的需求。 1877年,美国工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五一大罢工,高喊“8小时劳动,8小时休息,8小时娱乐”的口号。这场罢工标志着“八小时工作制”概念的正式提出,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劳动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在罢工后,美国政府迅速制定法案要求企业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许多企业主巧妙地绕过法律,引入了“计件工资”制度,使工人虽然名义上每日工作八小时,实际上为了维持生计仍不得不长时间劳作。 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得“八小时工作制”在当时看似难以真正实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阶级和工会的不懈努力,加上社会对公平劳动条件的日益重视,这一制度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实施。 1914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制造业中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在当时的工业社会中,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实验。与当时流行的长工时低报酬模式不同,福特公司的日薪高达五美元,几乎是其他工厂工资的两倍。这一政策的推行,显然与福特公司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 福特公司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要求每个工人在其指定的位置上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要求工人集中精力,精确完成每一次动作。因此,福特的管理层非常重视工人的体力与精力的恢复。福特本人甚至多次在厂区内演讲,强调工人应该保证充分的休息和家庭时间,以维持工作时的效率和精确度。 除此之外,福特公司在招聘政策上也体现了对稳定家庭生活的重视。公司倾向于雇佣那些已婚且有家室的男性工人,而不是单身男性。这一政策不仅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更从提高工人稳定性和减少生产线上的错误考虑。 福特的这些政策虽然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有慈善的成分,但实际上是基于对生产效率的精算之上的。福特深知,只有高效的工人才能配合流水线的高速运转,任何由于疲劳引起的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效率低下,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100多年间,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及其政策制定的重点始终是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并确保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组织首次显著的成就便是在1919年通过《国际劳工组织(行业)工时公约》,该公约全球首次确立了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标准,为后来全球多国的劳动法制定奠定了基础。 此外,国际劳工组织也特别关注女性劳工的权益,通过《生育保障公约》等多项国际文书,确立了不少于14周的产假标准,这一标准对全球许多国家的劳动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升了女性在职场的保护和权益。 1946年,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至今已拥有187个成员国。1935年,组织再次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小时工作周公约(1935)》(第47号),并在1962年的建议书中提出了缩短工时的一般原则。这些建议强调,应根据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逐步缩短正常工时,而在缩短工作时间的同时,保证不减少工人的工资。

0 阅读:221

评论列表

顾佳

顾佳

2
2024-06-12 21:34

让天津人五天八小时!我门江苏人热爱加班.各取所需.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