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2日凌晨,曾誓言“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因叛徒刘德山的出卖,在黑龙江鹤立县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因伤势过重,赵尚志在被俘8小时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凌晨,他依然在白山黑水间战斗到最后一刻。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76年前的1942年2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带领一支小部队在萝北县梧桐河对伪警察分所发动袭击。 赵尚志在行动前一年,即1941年,已在黑龙江萝北、汤原一带活动,他的英勇和坚持使他成为了日军和伪政府眼中的钉子户。为了铲除赵尚志这个障碍,兴山警察署的署长田井久二郎与特务主任东城政雄密谋,派遣伪警备队小队长、汉奸刘德山伪装成皮货商潜入赵尚志的队伍。 1942年2月,刘德山已成功混入抗联内部,并留在赵尚志身边。他提出攻打梧桐河伪警察分所的建议,赵尚志出于对战斗的渴望,未曾怀疑便采纳了这一计划。2月12日凌晨,在寒风和细雪中,赵尚志带领部队出发。接近目的地时,刘德山建议暂停在吕家小土屋暖手脚,赵尚志同意了。就在这里,刘德山借故落后,趁机向赵尚志开枪,造成赵尚志重伤并被俘。尽管受伤,赵尚志还是迅速还击,成功击毙了逃跑中的刘德山。 赵尚志最终拒绝治疗,选择了流血至死。其背后的更大背叛是由抗联第六军代理师长陈绍滨所为,他向日军出卖了赵尚志的行动信息。不久后的1942年10月,陈绍滨在黑道交易中被自己的同伙背叛并杀害,结束了他的叛徒生涯。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赵尚志的名字成为了东北战场上的一个传奇符号。在他的领导下,从最初的七人小队发展到拥有6000人的抗日武装力量,他的英勇和策略让日军闻风丧胆,东北人民更是将他与靖宇并称,“南杨北赵”。 然而,在赵尚志的抗日历程中,汉奸问题是一个永远的痛。最初,一个叫周光亚的汉奸潜伏进赵尚志的部队,表面上是司令部的秘书,实则是日军派来的间谍。这名汉奸在内部制造了严重的破坏,包括杀害了赵尚志深信不疑的老兄弟李启东,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赵尚志,使他对汉奸问题更加警觉和敏感。 由于汉奸问题的严重性,赵尚志在抗日战场上不仅要与日军作战,还要不断地排查和清除内部的汉奸。 在日伪政府及其媒体不断将他描述为“匪头领”的同时,许多普通民众在最初也无法区分抗日武装与普通的土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尚志及其部队的行动逐渐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的存在成为了东北民众在日伪统治下的一线希望。 赵尚志,生于1908年的辽宁朝阳,自青年时期就积极参与学生爱国运动,并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的一生,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不懈奋斗的一生。在东北的土地上,他与无数的普通百姓、壮烈的抗日战士共同书写了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即使在极其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他的信念和勇气从未有所动摇。 在1926年5月,由于对蒋介石策动的反共“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的不满,赵尚志毅然离开了黄埔军校。遵循党的指示,他返回哈尔滨加入革命行列。在那里,赵尚志两次被捕入狱,尽管面临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各种诱惑,他坚守党的机密,展现了坚定不屈的意志。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成功营救了他,并任命他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及军委书记。 到了1933年10月,赵尚志参与创建了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并担任队长。在成立之初,他带领队员们庄严宣誓,誓言不惜一切代价收复东北失地,争取祖国的自由。随着部队逐渐壮大,1934年6月,赵尚志被任命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并参与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他领导的部队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如五常堡、肖田地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同时扩大了哈东支队的政治影响。 1935年1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哈东支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他随后率领部队北上松花江下游地区,与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会合,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1月,他被任命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并后来担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赵尚志带领部队与日伪军进行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不畏严寒、饥饿与敌人的重兵“讨伐”和“清剿”。直到1942年2月12日,他在战斗中重伤被俘,誓死不屈,最终被敌人杀害,年仅34岁。
1942年2月12日凌晨,曾誓言“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因叛徒刘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10 19:00:26
0
阅读:57
用户17xxx35
向我们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