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质疑:“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死亡19余万人,足足是美国的5倍,怎么好意思说赢了美国?”没想到,被金一南将军上了一课。
信源:中国网资讯2023-04-26 中国抗美援朝死19万 , 是美国5倍 , 好意思说赢了? 金将军这样答
朝鲜战争这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惨烈战役,至今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对于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中国和美国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来自英国的记者向中国著名将领金一南抛出了一个具有挑衅性的问题: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牺牲将士19万人,而美国只有3万多人牺牲。如此巨大的伤亡差距,中国凭什么自诩战胜了美国?"
金一南将军并没有露出半分被冒犯的神情,他用一种饱经沙场的从容回应道:"战争的胜负并非仅仅看伤亡数字,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达成了各自的预期目标。"
伤亡人数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决定性因素。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应当是完成了自身作战目标的一方。
这番话无疑戳中了英国记者的痛处。此前他对朝鲜战争的了解仅限于双方伤亡数字的对比,对于美中双方当年的实际目的和作战意图了解甚少。
金将军简单的一番话,引发了在场所有人对这场战争新的思考。
到底朝鲜战争的胜利应该如何定义?中美双方当年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拉开了序幕。起初朝鲜人民军占领了韩国大部分领土。
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支援其盟友南韩。
美国发动了"联合国军"行动,号召16个国家参战,共组建了90万人的庞大军队。
1950年9月,这支"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并凭借数量和武器的优势,迅速反攻朝鲜北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开赴朝鲜战场,与美军狭路相逢。在志愿军精锐部队的反击下,美军节节败退,一度被彻底赶出朝鲜。
面对突如其来的惨败,美国却没有诚实地面对事实,他们在报告阵亡人数时竟然做了手脚。
美国采取了极为苛刻的标准统计阵亡将士。只有当场阵亡的士兵才会被计入死亡人数,而后方医院死亡的伤员则被直接排除在外。
即便是在前线阵亡,如果遗体已经残缺不全无法确认身份,那些遗体也不会被计入阵亡人数,而是被归为"失踪"人员。
在这种做法下,美军的阵亡人数自然大幅缩水。直到战争结束,他们公布的官方数字只有33700人阵亡。
在战争结束后,中朝方面公布了一组美军阵亡人数的估算约39万人阵亡。这个数字几乎是美方公布数字的10倍有余。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署时,美军指挥官克拉克曾无奈地表示:"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失利的战争中签署和平协议,我感到十分痛苦。"
美国人其实是清楚这场战争的真相的,出于国家利益和面子的考虑,他们不得不选择掩盖事实真相。
作为霸权国家,美国人习惯了独步全球的强权地位,习惯了战争屡战屡胜的荣耀。一旦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中吞下涩药,无疑是他们难以接受的耻辱。
随后数十年,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更是深远,民心士气受挫、国际形象遭损、亚洲战略遇挫等等。
尽管在公布数据时做了明目张胆的手脚,美国人也显然无意承认失利。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已。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就显得更加光明磊落。从一开始,中国就坦诚相见,既没有美化战况,也没有粉饰伤亡。
在战争结束后,中方公布的阵亡人数为19万余人。这个数字不仅精确到个位数,而且也是历经多年努力、多次核查的结果。
当年中国刚刚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力民生备受摧残。在这种情况下,对阵亡将士的统计工作可谓是个巨大的挑战。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国军队都有着悠久而严格的传统,那就是对阵亡将士"精确到个人、永志不忘"。在朝鲜战场上,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从1950年到1953年,在战火连绵的日日夜夜里,各军团各师旅对阵亡将士的详细情况反复核查、精心记录,力求做到"无一生漏"。
每一位牺牲的英雄,无论是正面战场上阵亡,还是在转运途中不幸罹难,都被仔细追查、认真统计在案。
战争结束后,这项统计工作并未就此止步。后来中国特意成立了专门机构,持续对抗美援朝阵亡将士进行走访摸底,一边完善统计名单,一边为他们寻找亲属、安顿后事。
直到2014年,统计人数才最终确定为19.7万余人。
朝鲜战争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和数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其意义重大。
美国虽然暂时在伤亡数据上占优,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并未实现在朝鲜半岛扎根落地的战略目标,反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事实,中国军队的胜利意义毋庸置疑,某些人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