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才,竟然是被外国人先发现的!”他的成就,起码不在陈景润之下,可他在世时,却不被世人所熟知,这个人是谁?
他就是陆家羲,中国现代数学家,更是数学界的一个异类。一个普通的中学物理老师,用业余科学家的身份,仅仅凭着纸笔,就挑战成功了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获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更是一位差点被遗忘的数学家。
陆家羲的成长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陆家羲家庭清贫,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热爱学习,更有对喜欢的学业钻研到底的不服输的劲头,尤其喜欢数学,对数学更是付出了极大的精力。
初中毕业的他,自学了高中的课程,还怀着极大的热忱,在哈尔滨寒冷的冬天,走很远的路读夜校,学会了俄语,为了查阅资料,甚至学会了英语日语。
命运的转折在1957年夏季,陆家羲被偶然得到的一本孙泽瀛著的《数学方法趣引》吸引住了,这本书成了改变了他日后的生活道路的指明灯。
《数学方法趣引》有8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寇克满之女生问题”是他尤其感兴趣的。这个问题在组合设计的数学领域中一直没的到完美解决,为之着迷的陆家羲深感知识不够,毅然放弃工作,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深造。
靠着微薄的助学金,陆家羲学业优秀,物理和数学更是他主攻的方向。其实他最爱的是物理。最后因为物理需要的资金匮乏,改攻数学,毕竟数学只需要纸笔计算即可,清贫的他负担不起物理实验所需要的大笔资金。
在大学四年间,同学们经常看到教室里里,陆家羲独自一人坐在桌前,盯着面前的数学书籍和论文,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他和数学之间的对话。为了解答那道“寇克满女生问题”,他在完成学业的空暇,夜以继日地研究了整整五个春秋。
1961年12月30日,他把研究了五年的心血成果写成了两篇论文寄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想借此进行交流和肯定,但是这两篇论文都没有引起有关数学科研人员的重视,没能及时发表和得到肯定。
但陆家羲没有灰心,陆家羲把退回的两篇论文重新改写后再次投寄到《数学学报》,结果还是一样,仍然没有发表并被退回。
难道陆家羲的文章不被认可,就说明他的文章真就这么不好吗?
当然不是!
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便是历史的灰尘也总有被拂去的时候。
在1987年,中国的组合数学专家们经过多次严谨的评审后一致认定,陆家羲未能及时发表的论文在首次解决“寇克满问题”的时间,比查德哈里和威尔逊在1971年发布的研究成果至少早6年。
这个结论在22年后经过评定才得出来,已经是陆家羲逝世四年后了。
陆家羲的数学成就早就领先于世界,当年的论文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及时发表,使中国组合数学方面成就少了一次领先世界的机会,更是迟迟没有发现了一个领先世界的数学家,这是一个惨痛的经历。
陆家羲没有气馁,就算在极度困难时期,陆家羲也想方设法寻找研究机会,从不放弃对组合数学的研究。
在百花争鸣的时期到来时,陆家羲抓住机会,对数学研究重新投入极大的热情,白天照学校上课,晚上科研,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经过一系列研究,终于创造出独特的引入素数因子的递推构造方法,写成总题目为《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多篇重要的数学论文,解决了国际上组合设计理论研究中多年未解决的难题。
论文的发表让西方的学者们为之感叹。加拿大著名数学家门德尔逊说,这个论文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更是致信给致包头九中校长,信中对陆家羲推崇备至,认定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数学人才,希望中国数学界对他重视起来。
终于到晚年,陆家羲受邀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与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分在了一个小组,在这次大会中,数学界充分肯定了他的成就,表扬了他勇攀科学高峰的无畏精神。
当陆家羲的数学成就刚被承认后,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会后,陆家羲返回包头的家里,常年的伏案工作留下的隐患终于爆发,半夜时候,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
数学界的吴文俊先生对陆家羲的遭遇深有感触,但陆家羲已经逝世,损失已无法弥补,在这件事后怎样避免如同陆家羲这类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是值得深思并深长考虑。
陆家羲的离世,让数学界和社会都感到震惊和惋惜,更是中国数学界不可估量的损失,更引起了人们对科研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