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刚过完60大寿。便变卖了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率全家57口人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戴凤龄意识到没有国便没有家,国家正处于危难时刻,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决心要为抗日救国出把力。
1931年时,戴凤龄迎来了六十大寿,好友王德林前来为其庆贺。面对国家被日军侵犯,两人都感到极其的气愤,便商议着抗日行动。
在过完六十大寿后,戴凤龄便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毅然决然的加入抗日行动中,率领全家与日军英勇奋战,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
而戴凤龄原本是敦化城东的一位十分开明的乡绅,家境优渥,对待乡里乡亲都非常友善,乐善好施,经常扶危济贫,深受乡亲们的拥戴和欢迎。
然而在国家危难之时,戴凤龄毅然决然的将家产全部变卖,带着家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此外戴凤龄还买了两百多条枪支和弹药。
在戴凤龄的呼吁下,村里的两百多名青壮年也加入了抗日队伍,这些青壮年大多都是猎手,对日军的侵犯也十分痛恨,于是便决定加入戴凤龄的抗日队伍。
同时,戴凤龄的家中还有100多炮手,再加上两百多名青壮年村民,以此成立了抗日救国军第五营,也就是独立营。
就这样,已是花甲之年的戴凤龄率领家人走上了抗日之路,而戴家大院也因此被摧毁,全家老幼五十多口都在英勇奋战,与日军作斗争。
戴凤龄率领独立营跟随国民救国军与日军作战,接连攻克敦化、额穆、蛟河三城,同时还参加了镜泊湖南湖头一带的三次对日作战。
在多场战役中,戴凤龄都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戴凤龄却依旧英勇无畏、身先士卒,而且他的作战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可以双手使枪,左右开弓,而且弹无虚发。
在戴凤龄的带领下,独立营的战士们也是英勇无畏,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并打的日伪军溃不成军,惶恐不安。
然而在1933年,日军突然不断向吉东增兵,这导致救国军与日军实力相差悬殊,最终紧急撤离到黑龙江东宁老黑山地区,这里紧靠苏联国境线。
救国军实力强悍,英勇无畏,在多场战役中重创日伪军,但是在日军增兵后,救国军却接连被击退,日军企图要将救国军给全部歼灭。
王德林率领的救国军受到了重创,最终被迫退入苏联,进行调整。在临行前,王德林想要让戴凤龄与自己一同前往苏联,但是却遭到了戴凤龄的拒绝,他不愿离开中国,他要继续与日军抗战,为了国家的和平做斗争。
在王德林离开后,戴凤龄继续率领独立营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战役中牺牲了一百多名战士,最终才得以成功突围,这一百多名战士的离开让戴凤龄感到很心痛,也更加坚定了要与日军抗战的决心。
随后戴凤龄便率领独立营转入柴世荣旅,在周保中、柴世荣的领导下继续与日军浴血奋战,长期从事抗日活动。
在1937年的时候,戴凤龄所在的抗联五军大部队物资匮乏,再加上日军不断进行围剿,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戴凤龄便带着三十余人一同前往沙河沿,其中就包括自己的三儿子,而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四儿子都在不同的战役中英勇牺牲。
在到达沙河沿后,因汉奸的出卖而导致戴凤龄等人被逮捕,而三儿子在营救戴凤龄时英勇牺牲,而戴凤龄也被日军押往宪兵队,进行严刑拷打。
戴凤龄坚定内心的信仰,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没有透露一丝情报,宁死不招,最终壮烈牺牲。
戴凤龄带领家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与日军浴血奋战,并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但最终却被汉奸给出卖,宁肯粉身碎骨,也不愿向日军低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精忠报国。而戴家军也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只剩3名妇孺。
参考信源:新华社官方账号——《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戴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