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中秋节)
01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在我心里,中秋的月亮,可比白玉盘美多啦!我家乡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这里的中秋节,充满了独特又迷人的味道。
每到中秋,太阳还没完全下山,各家各户就热闹起来啦。奶奶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各种美食的香味开始在屋子里弥漫。我最爱看奶奶做南瓜饼,金黄色的南瓜被蒸熟后,和着糯米粉,在奶奶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个个圆滚滚、胖嘟嘟的南瓜饼。它们在油锅里欢快地跳跃,不一会儿就变得金黄酥脆,光是闻着那香味,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当夜幕降临,月亮像个害羞的大姑娘,慢慢地爬上了天空。这时候,奶奶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供品:有又大又圆的月饼,那月饼的馅料丰富极了,有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还有新鲜的水果,红彤彤的苹果、紫莹莹的葡萄、黄澄澄的梨子…… 奶奶说,这是在向月亮仙子祈福,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我和小伙伴们可等不及了,拿着自己做的柚子灯,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柚子灯是用柚子皮做的,把柚子肉小心地掏出来,在柚子皮上刻上各种可爱的图案,再点上一支小蜡烛,一个漂亮的柚子灯就做好啦。我们提着柚子灯,比谁的更亮、更有创意,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
玩累了,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天上的明月。月亮又大又圆,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洒下银白的光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爸爸妈妈会给我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仿佛看到了嫦娥仙子在月宫中翩翩起舞。
这就是我家乡的中秋节,没有大城市的繁华热闹,却有着独属于我们的温馨与欢乐,让我深深地眷恋着。
02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成都中秋的 “啃兔儿头” 与 “打糍粑”》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成都,中秋的热闹劲儿可不只藏在那一轮皎洁的明月里,还藏在大街小巷的烟火气中,藏在那些特别的风俗里。
说起成都中秋,啃兔儿头绝对是一大特色。每到中秋前夕,街头的卤味店里,那一个个色泽红亮的兔儿头被整齐摆放着,麻辣、五香等各种香味交织在一起,钻进每一个路人的鼻腔。我总会拉着妈妈的手,眼巴巴地望着,妈妈便笑着买上几个。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先轻轻吮吸表面的卤汁,咸香麻辣瞬间在舌尖绽放。接着,慢慢咬开骨头,细细咀嚼那鲜嫩的兔肉,吃得我满嘴流油,直呼过瘾。啃兔儿头对成都人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也是中秋餐桌上独特的美味记忆。
除了啃兔儿头,打糍粑也是成都中秋的传统活动。中秋当日,邻里们聚在院子里,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有力气的叔叔伯伯们手持木槌,高高举起,重重落下,一下又一下地捶打着糯米。我们小孩子则在一旁兴奋地围观,还时不时伸手去揪一点软糯的糯米,烫得小手不停地换边,却又舍不得放下。糯米捶打好后,长辈们揪下一小团,裹上黄豆粉和红糖,递到我们手中。放入口中,软软糯糯,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人陶醉。
在成都的中秋,啃兔儿头是舌尖上的热辣狂欢,打糍粑是邻里间的温暖相聚。这些风俗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魔法盒,装满了成都的烟火气与温情,让每一个中秋都令人无比眷恋。
03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扬州的中秋雅韵》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扬州的中秋节,就像一幅诗意又迷人的画卷,藏着数不清的美好。
中秋还没到,扬州城就像一个精心梳妆的姑娘,悄悄换上了节日的盛装。街头巷尾弥漫着香甜的气息,那是各家糕饼店在忙着制作月饼。我最喜欢跟着奶奶去买月饼,店里的月饼琳琅满目,有精致小巧的苏式月饼,酥皮层层叠叠,轻轻咬一口,碎屑簌簌落下;还有馅料满满的广式月饼,甜咸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中秋这天,夜幕刚刚降临,瘦西湖边就热闹起来啦。五彩的灯光倒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星星在水里闪烁。湖边的亭台楼阁里,传出悠扬的丝竹声,那是扬州的评弹艺人在表演。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品着香茗,听着婉转的曲调,如痴如醉。
我和小伙伴们可没心思听评弹,我们拿着自制的荷花灯,一路小跑来到湖边。荷花灯是用彩纸和竹条扎成的,形状就像盛开的荷花。我们小心翼翼地点燃灯中的蜡烛,然后轻轻把灯放入湖中。一盏盏荷花灯顺着湖水缓缓漂去,远远望去,就像一群穿着彩衣的仙子在湖中嬉戏。
等月亮升得高高的,像一个大银盘挂在天上,我们回到家中。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桌上摆满了美食,有盐水鹅、桂花糖藕,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爸爸告诉我,扬州人中秋吃藕,是希望一家人能够 “藕断丝连”,永远亲密无间。
月光洒在院子里,奶奶一边给我们分月饼,一边讲着嫦娥的故事。我仰望着月亮,想着嫦娥仙子会不会也羡慕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欢乐呢?
扬州的中秋节,有美景、有美食、有故事,它独特的韵味,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怎么也忘不掉。
04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洪洞中秋 “走亲送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对我这个山西洪洞的孩子来说,意义可不一般。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个特别的风俗 ——“走亲送鞋”。
在中秋前几天,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拿出五颜六色的布料,开始纳鞋底、绣鞋面。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在完成一件无比珍贵的艺术品。她绣出的花样可好看啦,有娇艳的花朵,有活灵活现的小鸟,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中秋那天,爸爸妈妈带着我,拎着精心准备好的新鞋,去走亲访友。到了亲戚家,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大人们唠着家常,我们小孩子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长辈们互赠鞋子。奶奶把给姥姥做的鞋递过去,笑着说:“妹子,这是给你做的,穿上保准舒服。” 姥姥接过鞋,眼里满是欢喜:“姐,你这手艺还是这么好!” 我也赶紧把给表弟的鞋拿过去,表弟乐得一蹦三尺高,立马就想穿上试试。
为啥中秋要送鞋呢?原来,在咱洪洞的方言里,“鞋” 和 “孩” 发音相近,送鞋就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寓意。而且呀,这一来一往地送鞋,亲戚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一家人聚在院子里,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一边回忆着走亲送鞋时的欢乐场景。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满是幸福和温暖。这个独特的中秋风俗,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镶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永远都不会忘记。
05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淮安中秋趣俗:追月与藕饼香》“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在江苏淮安,中秋节就像一场欢乐的民俗派对,独特的习俗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追月” 和做藕饼,最让我着迷。
中秋夜,当那又大又圆的月亮慢悠悠爬上夜空,“追月” 便开场啦!我们一群孩子,提着五彩的灯笼,沿着古运河边奔跑。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像无数颗碎银子在跳舞。小伙伴们你追我赶,比谁的灯笼好看,比谁跑得更快,清脆的笑声在运河上空回荡。大人们也不闲着,跟在后面,脸上挂着笑容,唠着家常。听老人们讲,追月寓意着追逐美好与幸福,跑在前面的人,能最先得到月亮的祝福。
追完月,肚子开始咕咕叫,就盼着吃上一口香喷喷的藕饼。奶奶把鲜嫩的莲藕切成薄片,夹上调制好的肉馅,裹上一层金黄的面糊,再小心翼翼放进油锅里。“嗞啦嗞啦”,藕饼在油锅里欢快地翻滚,不一会儿就变得金黄酥脆,像一个个小金元宝。刚出锅的藕饼,热气腾腾,咬上一口,莲藕的清甜、肉馅的鲜香和面糊的酥脆在嘴里交融,好吃得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
淮安的中秋,因为追月充满童趣与活力,因为藕饼满是家的味道。这些独特的风俗,就像一首美妙的童谣,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
06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苏州中秋节》
“哇,好香啊!” 刚走进苏州的老街,那股独特的节日香气就像调皮的小精灵,一下子钻进了我的鼻子。没错,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热热闹闹地来到了我的家乡 —— 苏州。
中秋时节,苏州的街头巷尾可热闹啦。糕点店里,苏式月饼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油润的酥皮泛着诱人的光泽。咬上一口,甜而不腻的馅料在口中散开,仿佛把整个秋天的甜蜜都吃进了肚子里。还有糖芋艿,一个个粉嘟嘟的芋头浸在红糖汤里,撒上些许桂花,那味道,简直绝了!
到了晚上,苏州人有走月亮的习俗。一家人手牵着手,漫步在古运河边。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像洒了一层碎银子。河畔的古建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古朴神秘,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兴奋地跑来跑去,一会儿摸摸古老的城墙,一会儿捡起河边的小石子扔进水里,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一路上,还能看到许多孩子提着兔子灯。那些兔子灯造型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活泼俏皮。灯光在夜风中闪烁,就像一颗颗移动的星星。我也提着自己心爱的兔子灯,和小伙伴们你追我赶,欢声笑语回荡在古巷中。
回到家,我们会在院子里摆上桌椅,放上月饼、水果,一边赏月,一边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时,妈妈会端上一碗桂花酒酿圆子,圆子白白嫩嫩,在甜汤里翻滚着,咬一口,软糯香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食,聊着天,浓浓的亲情在月光下弥漫开来。
苏州的中秋节,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一个习俗,每一种美食,都充满了温暖和幸福。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这别具一格的中秋节!
07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家乡的中秋 “偷” 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中秋佳节,月亮总是又大又圆,像个大玉盘挂在天上。在我的老家江西赣州,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个特别有趣的风俗 ——“偷青”。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村里的孩子们便开始蠢蠢欲动。我和小伙伴们像一群小老鼠,偷偷溜进别人家的菜园。我看中了一根水灵灵的大葱,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刚碰到葱叶,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 直跳。这时,旁边的阿强不小心踢到了一块石头,“咕噜噜” 地滚出去老远,吓得我们大气都不敢出。过了好一会儿,见没什么动静,才继续行动。我一咬牙,一使劲,把大葱拔了出来,紧紧抱在怀里,像得了什么稀世珍宝。
“偷青” 可不是真的偷,这里面可有美好的寓意呢!据说,中秋 “偷青”,能偷走烦恼,带来好运。葱代表聪明伶俐,生菜寓意生财,我们小孩子都盼着能通过 “偷青” 变得更聪明,家里也能财源广进。而且,主家发现自家菜被 “偷”,不仅不会生气,还会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自家的菜能给别人带来好运。
回到家,奶奶把我们 “偷” 来的菜做成美味的菜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赏着明月。月光如水,洒在我们身上,温馨又美好。在这个特别的夜晚,“偷青” 的刺激和欢乐,让中秋变得更加有趣。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家乡的风俗画卷里,让我永远难忘。
08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潮汕中秋 “烧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我美丽的家乡潮汕,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拜月娘,最让我期待的,就是那热闹非凡的 “烧塔” 啦!
太阳刚下山,村里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忙活起来。大家四处寻找碎瓦片、砖块,在开阔的空地搭建起一座座小塔。塔底用较大的砖块做基石,塔身则用碎瓦片层层叠叠地砌上去,越往上瓦片越小,最后留出一个小小的塔尖。我们像一群专注的小建筑师,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每一块瓦片,心中满是期待。
当月亮爬上夜空,“烧塔” 仪式正式开始。大人把柴草点燃,塞进塔底的洞口。火苗一下子蹿了起来,舔着塔身,噼里啪啦地作响。随着火势越来越旺,塔身被烧得通红,瓦片仿佛变成了一块块红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我们围在塔边,兴奋地大喊:“烧塔咯!烧塔咯!” 那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听老人们说,“烧塔” 的习俗源于古代,人们通过烧塔来表达对丰收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火越旺,寓意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看着熊熊燃烧的塔,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充满希望,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在这明亮的月光下,通红的塔火映照着我们红扑扑的脸蛋。“烧塔” 不仅是一种有趣的风俗,更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家乡的人们紧紧连在一起,让这个中秋变得格外温暖和难忘。
09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月光下的西坞村》
"阿囡快来,糯米粉要揉透才好吃!"奶奶的呼唤穿过老屋的天井,和桂花的香气混在一起。我的家乡在浙江宁波西坞村,这里的月亮总比别处更圆一些,因为每个中秋夜,连河里的倒影都浸着甜丝丝的酒酿香。
西坞人过节最爱自己动手。天还没黑透,家家户户的门前就亮起了竹篾灯笼。我和堂弟蹲在青石板上扎灯笼骨架,奶奶把晒干的芋头叶剪成花瓣形状,一层层贴在竹架上,最后点上红蜡烛,叶子上的脉络在火光下像会流动的小溪。"这是芋头娘娘的裙子哩!"奶奶总这么说,可我们小孩偏要叫它"月光船"。
最热闹的要数奉化江边的龙灯会。八条布龙在码头空地上翻飞,龙身上的鱼鳞是用贝壳磨成的,在月光下闪着银光。舞龙的阿叔们赤着脚踩鼓点,江风掀起他们的衣角,真像龙王带着虾兵蟹将上岸。我和小伙伴们追着龙尾巴跑,冷不防被龙头喷出的桂花酒雾洒了满脸,惹得岸上看热闹的船娘们笑弯了腰。
当月亮爬到马头墙最高处时,阿公会带我去放河灯。我们把南瓜雕成莲花盏,放进泡软的糯米粒当灯芯。顺着奉化江漂流的南瓜灯摇摇晃晃,像是把星光揉碎了撒在水面。阿公说这些灯会游到东海龙宫去,可我总觉得它们会停在村口的老樟树下,变成来年春天的萤火虫。
现在每当中秋节,我还会梦见浸着酒香的月光,在青石板路上流淌成河。那些南瓜灯一定还亮着吧?照着阿婆新酿的桂花蜜,照着阿叔补渔网的银梭子,照着我们西坞人世世代代守护的人间烟火。
10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
《潍坊中秋:月亮下的团圆与纸鸢梦》
在山东潍坊,中秋节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除了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还有一项特别有意思的活动 —— 放 “月光纸鸢”。
中秋节的傍晚,夕阳像喝醉了酒的红脸汉,把天边染得通红。大人们就开始在院子里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制作纸鸢的材料。而我们小孩子,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围在旁边,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期待。
爸爸拿出竹条,熟练地削、弯、扎,不一会儿,一个纸鸢的骨架就成型了。我和妹妹则负责给纸鸢上色,我们拿起画笔,在糊好的宣纸上尽情涂抹,画了金黄的月亮、可爱的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在我们的笔下,纸鸢渐渐变得五彩斑斓。
当夜幕完全降临,月亮像一个大银盘高高挂在天空,洒下柔和的光辉。我们迫不及待地拿着纸鸢来到空旷的场地。爸爸高高举起纸鸢,我则拿着线轴,拼命地向前跑。“放!” 随着爸爸一声令下,纸鸢缓缓升上天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看着纸鸢越飞越高,仿佛带着我们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飞向遥远的天际。
潍坊是风筝之都,即便在中秋,纸鸢也必不可少。老人们说,中秋放纸鸢,能把烦恼都放走,还能让月亮仙子听到我们的心愿,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放完纸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月饼,分享着彼此的欢乐。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馨又美好。这个特别的中秋风俗,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让我永远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