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愿意待在底层?不是因为势利,而是受不了无休止的耗损
一个长辈退休后想回农村老家安享晚年,他翻建了房子,院子里养了花草,还在屋后转包了一片空地用来种果树。
等老两口回去后,想着再养些鸡鸭,种点菜,假期可以让儿孙都回来吃点农家饭,自己过上“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样老去也是很惬意的。
但过了两三年,他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用他的话说,“乡下环境好,空气好,水也好,就是人不好……”
至于其中的是是非非,那就是一言难尽了。
在这个世界上,要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其实非常困难。
为什么没人愿意待在底层?不是因为势利,而是受不了无休止的耗损
所谓底层,不是说钱多钱少,地位高低,而是看心态和想法,这是长辈后来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
因为老家亲戚多,他作为曾经的“一名干部”,还是很受欢迎的。一开始村里的亲戚邻居什么的谁家有事他都会帮忙,比如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之类。
人情世故嘛,中国人都躲不开的考验,毕竟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长辈也抹不开面子,于是能参加的就参加,能帮忙的就帮忙。
大概是看他好说话,于是就有人找上门吃饭喝酒,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陈麻烂谷子的事翻来倒去的聊,让人厌烦,还有人就是来借钱,脸上都是露着聪明劲,借多少你看着办,如果你回绝了,那对方就翻脸,跟你是仇人一样,背后无数的诋毁和辱骂。
其实这些长辈也还能理解和接受,不管哪里都有这样的人,他这么大岁数什么人都见过了,可以应付。
困难的是那些沾亲带故的亲戚。
“我好像永远是欠他们的,他们永远对我是不满意。”
毕竟有血缘关系,上一辈的有牵扯,七大姑八大姨在他小时候也都抱过他,说起来都是“血浓于水”的感觉。
长辈对此也乐意接受,他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可是,当一些八十来岁的亲戚找上门,要求借钱给儿孙盖房或买房,以及安排工作的时候,他是真的头大了。
确实是没办法,能力有限。而且有的亲戚就是打定主意你欠他(她)的,一分人情夸大成十分,只有你的错,至于他和上一辈吃的亏就没有人记得了。
“他们就是希望你对他们态度好,还要让他们有利可图,反正是围着他们转,好像他们的看法和评价非常重要一样。”
从理智上讲,长辈能明白他们为什么是这样,但在现实的日常中,跟这些人打交道还是很累的。
说穿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和凉薄,只有自己的算计和感受,认为别人都应该按照他的想法去利益他才合理。
亲热是表面,亲情的背后都是算计。
不能说亲情、亲热都是假的,一定是有真诚的成分,毕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人心复杂多变,人性也有弱点,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是反复无常。
前面还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说好了团结,但后面就愚昧了,不是受人挑拨就是自己搬弄是非,反正都是自己好,都是别人不好,而且非要跟你辩驳不可。
长辈一开始还想着能够说服或沟通,尽量忍让,顾全大局。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有几次还发展到被近亲堵门骂,事后对方的子女还来道歉,让他一肚子火气没处撒。
本来是想着回来享清福,结果没想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老实本分做人,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别人没事也要来算计你,哪怕是看你笑话也是好的。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块肉,谁都想咬一口……”长辈最后只能干脆认输,一走了之。
越是文化落后的地方,丛林法则越明显。
这样的地方旧的习俗和观念很浓,其表现就是大家都“重礼”,比如老人去世必须大操大办,否则会掉面子,被人笑话,至于平常对老人不管不问,那就没人在乎了。
实际上是没文化,几乎所有人都是一辈子热衷于利益、面子和是非,贪得无厌却所得无几,想占便宜结果是得小利吃大亏,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鸡毛蒜皮而蹉跎了一生。
底层的人际交往就是丛林法则,你现在有利可图,我就对你好,你没有利用价值了,我马上就弃之若履。大家对此习以为常,所以都想着占上风,永远是比周围的人强,为此就四处拖后腿,我不好你也不能好,说到底是零和博弈,弱肉强食,自己的好处必须是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之上。
明白了这点,要想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不吃亏,就是要恶一些,“他们本质都是弱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欺善怕恶是他们的行为准则。”
长辈明白但不想那样,他希望人和人之间能够是互相帮助的氛围,“其实人越聪明就越知道结善缘,周围的人际关系好,自己自然会受益匪浅,而笨的人就喜欢玩心眼,勾心斗角,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要害人。他偏偏还很得意,以为自己非常聪明……”
在长辈看来,这就是福薄之命,他老了,没有心气和时间陪他们玩游戏,所以就此离开吧,也不想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