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撕裂:是否定车企智驾技术还是质疑驾驶员危险驾驶本身?

推荐 04-02 阅读:3 评论:0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这件事很快便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时发出了提醒,但仅给予驾驶员两秒接管的时间,人们对智驾的风险提示反应速度提出疑问。车辆撞到路障之后,一下子便猛烈地燃烧起来,最终致使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车辆的剧烈燃烧引发了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技术分析认为,燃烧或由于锂电池在撞击时发生短路。

遇难者家属特别强调,事故发生后,车辆车门无法正常打开,严重影响了乘员及时逃离危险,他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的疑问。智能驾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它的稳定性、安全设计到底是否有效?还有应急机制是否存在明显的问题?

针对这个事件,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开表示,会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调查。

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面临着矛盾,车企时常强调“解放双手”,这样的话导致用户对技术产生误判。公众对于新兴技术的安全容错率其实比较低的,任何事故都会引发信任危机。专家呼吁应该采用权威调查,与此同时建议强化安全冗余设计,要正视技术的局限并且避免过度夸大宣传。

当前舆论情绪分化,部分网友怀疑车企安全设计存在缺陷,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表示否定。还有的网友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指责,称家属想逃避责任、碰瓷小米,或讹取更多的赔偿款。这些非理性的讨论不会解决问题,涉事企业需要建立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承担社会责任,将安全性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事故的真相,需经由权威调查而后揭晓。消费者实际上有权要求更为安全的产品,企业也必须扛起社会责任,以此确保智能汽车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福祉。

网友评论

爱凑热闹的人

追踪国际热搜,拆解科技脑洞,每天带你刷新世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