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朱可夫见到处决沙皇家族的刽子手,朱一句话令其感到尴尬

历史 02-24 阅读:37 评论:0

1951年,于苏联高层接待会上,朱可夫元帅立于人群之中,细心观察着四周的动静。

此时,一个身影映入眼帘,是彼得·耶尔马可夫,他曾亲身参与处决沙皇家族。

耶尔马可夫自信满满,直接向朱可夫走去并伸手致意。

朱可夫将如何对待这位在历史上留下血腥记录的人物?

【苏日停战协定】

1939年5月,日军于哈拉哈河区域发起挑衅,致使远东地区局势愈发紧张。

朱可夫受命赴莫斯科,与苏高层商议军事形势,筹备应对冲突升级之策。

7月,朱可夫出任苏联远东第1集团军司令,负责指挥对日本的军事行动。

朱可夫抵前线即刻实施系列整顿举措。

他首要之举是严明军纪,保证士兵一律服从命令,维持高度的战备状态。

朱可夫经战术部署后,确定1939年8月20日清晨为最佳进攻时机。

当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指挥下,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

面对苏联的强大火力,日军逐渐陷入混乱状态。

朱可夫在多战线指挥部队发起攻击,诺门坎地区尤为激烈,成为战斗核心。

此地为日军关键据点,地形复杂且日军布防紧密。苏军快速突破防线,逐步逼近日军核心阵地。

8月24日,苏联军队在诺门坎向日军发起大规模围歼战。

战斗绵延数日,苏联军队在正面发起74公里长的攻势,深入20公里,彻底压制日军防线。

日军顽强抵抗,但因未预料苏军突袭且地形复杂,指挥系统迅速失控,士兵逐渐被分割包围。

8月31日,诺门坎地区战斗大致告终,日军主要部队遭受严重打击。

日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据多项统计显示。朱可夫精准指挥,有效控制了苏联军队的伤亡,使其保持在较低水平。

战后伤亡统计存在争议,重点在于日军伤亡人数的确切数字,各方说法不一。

各方意见虽有分歧,但无可争议的是,此战斗给予日军重创。

日本史学家后续将此次战斗命名为“日本陆军史上规模最大的败仗”。

【战时高层指挥】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朱可夫即刻被委任为苏联红军总参谋长。

这一年,纳粹德国侵略迅猛,苏联急需有力的军事领袖以应对危机。

10月,德军进逼莫斯科,局势危急。朱可夫担负重任,保卫莫斯科。他即刻行动,集结全国精锐与民兵,构筑起环绕莫斯科的坚固防线。

朱可夫关键策略为有限反攻,牵制德军主力,减缓其推进莫斯科速度。此策略使苏军成功延缓德军进攻,为莫斯科全面防御赢得宝贵时间。

冬季到来时,朱可夫指挥苏军发起反击,凭借严寒与地形,逐步消耗德军战力。

1942年,朱可夫的地位愈发关键。

他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及副最高统帅,该职位使他在苏联战争中占据核心地位。

这一年,朱可夫参与了苏联多数重大战役计划的制定,诸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要战略决策均包含在内。

斯大林格勒战役乃苏德战争转折关键,朱可夫的战略决策在此战中得以充分展现,彰显了其军事才能。

面对德军猛攻,朱可夫携手苏联高级指挥官,精心策划了严密的防御及反击方案。

他们在斯大林格勒每条街道与建筑内均设下严密防御,使整座城市转化为一座牢不可破的坚固堡垒。

【被排挤的艰难岁月】

1946年,战后初期,朱可夫虽因战争中的杰出贡献理应留任苏联军队要职,但事态却出乎意料地转变。

战争结束后,苏联内部的政治纷争逐渐浮出水面。

朱可夫因战争中积累的声望与军中广泛支持,备受瞩目,也因此成为了部分政治势力所忌惮的对象。

这一年,朱可夫遭指控企图发动军事政变,虽缺乏确凿证据,但该指控迅速成为其政治生涯转折点。

斯大林签发命令,正式指责朱可夫“不谦虚且傲慢过度”,并暗示其将战争胜利过分归功于个人。

朱可夫遭降职后,被调往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一职。

抵达敖德萨后,朱可夫未涉及任何关键军事事务。

敖德萨军区彼时较为平静,地处苏联政治中心之外,朱可夫在此几乎无施展才华之机。

1948年,朱可夫再次被调动,目的地是乌拉尔地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该地现今名为叶卡捷琳堡。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相较于敖德萨更为偏远,乃苏联工业要地,尽管其军事地位并不显著。

在此职位上,朱可夫近乎完全被剔除于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之外。

【历史悲剧沉痛记忆】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朱可夫掌舵乌拉尔军区。该地虽偏远,但城市深厚的历史背景令他无法不予以重视。

朱可夫得知,尼古拉二世全家在此遭残忍处决,罗曼诺夫家族成员,含沙皇、皇后及子女,均在这座城市的某地下室被杀害。

朱可夫虽坚决支持苏维埃政权,却难以接受此事,尤其考虑到罗曼诺夫家族当时已不对苏维埃构成威胁。

1918年7月16日深夜至17日凌晨,罗曼诺夫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家人及几位忠仆,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带至囚禁住所的地下室。

尼古拉二世、皇后亚历山德拉、四公主、幼子阿列克谢及两仆人身处狭小地下室,士兵举枪,首先以机关枪向他们猛烈射击。

地下室狭小致子弹反弹,且皇室成员身着珠宝镶嵌衣物,阻碍了子弹即时致命效果。

行刑者遂近距离补发子弹,并最终采用刺刀执行处决。

整个过程惨烈无序,但最终结果是沙皇一家及其仆人无一幸免,均遭杀害。

彼得·耶尔马可夫是与该历史紧密相关的人物,他系沙皇家族处决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耶尔马可夫被视为枪毙沙皇的英雄,深受当地人尊敬,常被邀请参与各类党的活动与庆典。

他的名字频现当地报纸,媒体全力塑造其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真正传奇”。

耶尔马可夫对这些赞誉深感自豪,常在公开场合坦然谈及参与处决沙皇家族之事,视其为一生中最荣耀的成就之一。

他坚信,唯有他的行动能让苏俄根除沙皇统治,引领国家迈向社会主义道路。

他常在宴会与集会中炫耀参与那次历史性事件,称自己的行动是苏维埃解放事业的关键一环。

耶尔马可夫虽被誉为解放者,但朱可夫对此始终抱有保留意见。

他认为,杀害失权且无威胁之人,尤其是罗曼诺夫家族的无辜者,如年幼的皇室子女和沙皇后,不光彩且不必要,因他们无法威胁新政权。

【朱可夫与耶尔马可夫对峙】

1951年某接待会上,朱可夫意外邂逅彼得·耶尔马可夫。

这场接待会汇聚了众多苏联军政高层人士,朱可夫元帅身居高位,自然也在被邀请的名单之中。

耶尔马可夫因参与沙皇家族处决,在某些地区仍被视为功臣。

接待会上,耶尔马可夫显得兴致盎然,似乎认为朱可夫会对他参与杀害沙皇家族的历史感到好奇。

他迅速望见不远处的朱可夫,随即果断地迈步向前。

耶尔马可夫认为,朱可夫会对那段历史事件表达出肯定的态度。

耶尔马可夫伸手欲与朱可夫相握,但朱可夫并无兴趣,反而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握手举动。

朱可夫断然拒绝:“我绝不会与刽子手握手。”

耶尔马可夫遭朱可夫拒绝后,面露尴尬,未再强求,随即默默转身,离开了房间。

此后,耶尔马可夫彻底放弃了与朱可夫建立联系的努力。

全国范围内,他的名声欠佳,尤其在反思沙皇家族被处决的群体中,更是备受非议。

他因参与杀害皇室成员,特别是年幼无辜者,而成为极具争议的人物。

1952年,耶尔马可夫逝世,终年67岁。

尽管他曾被视为革命英雄,但其逝世后的纪念活动规模不大,且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墓碑屡遭破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