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新套路曝光,南海“筹码化”背后的战略困局

国际 03-30 阅读:26 评论:0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近日突访马尼拉,打破了历任防长亚太首访日韩的惯例。这位上任仅两个月的五角大楼掌门人,在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面时高调宣称“以实力实现和平”,却对菲律宾亟需的军事现代化资金避而不谈。这场充满象征意义的访问,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对华博弈的新套路,将南海问题异化为商业筹码,试图以“低成本杠杆”撬动战略利益。

赫格塞斯此次亚太之行暗含深意:关岛视察B-52战略轰炸机、夏威夷观摩导弹防御系统测试、日本协调驻军费用分摊,最终落脚菲律宾。这种路线设计凸显特朗普政府将菲律宾定位为“南海支点”的战略意图。不同于奥巴马时期《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的实体部署,特朗普团队更倾向制造“战略模糊”,既通过《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给菲律宾吃定心丸,又拒绝明确承诺协防仁爱礁等争议海域。

这种“空头支票”战术与其对台策略如出一辙。2023年美对台军售总额同比下降42%,却频繁炒作台海紧张局势。南海问题上,美国务院一边声称“不在主权争议中选边站”,一边鼓动菲律宾提交国际仲裁,试图复制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舆论施压模式。

特朗普政府将地缘博弈降维至商业交易的倾向愈发明显。五角大楼2024年《印太战略报告》中,27次提及“成本分摊”,远超“安全承诺”的出现频率。在菲律宾,美方要求菲政府承担科雷希多岛军事设施升级费用的65%,作为“联合巡逻”的前提条件。这种“付费保护”模式,与特朗普要求韩国承担驻军费用90%的强硬立场一脉相承。

这种策略暴露美国实力衰退的焦虑。相比2016年南海对峙时双航母战斗群的威慑,如今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航母部署周期延长40%,宙斯盾舰维修积压量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团队试图将南海问题包装成“可交易商品”,通过周期性制造摩擦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实则陷入“杠杆失灵”的困局,2023年中菲贸易额逆势增长18%,远超美国对菲投资增速。

面对美国“筹码化”攻势,中国采取“锚链式反制”:5月13日,中越签署《海上油气开发合作备忘录》;5月17日,中国-东盟海上联演新增“人道救援”课目;5月20日,印尼雅万高铁客运量突破百万人次。这种立体化应对,将美国刻意制造的摩擦点转化为区域合作机遇。

军事层面的应对更具针对性:永暑礁机场完成夜间起降测试,渚碧礁部署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西沙永兴岛启用量子通信系统。这些举措既强化了战略威慑,又避免了直接冲突。正如南部战区发言人田军里所言:“我们有千万种方式维护主权,但选择最克制的那个。”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模拟显示,若南海爆发冲突,美军干预成功率已从2016年的78%降至2024年的43%。这种衰减不仅源于中国反介入能力的提升,更因美国过度依赖“代理人博弈”透支战略信誉。当菲律宾海军司令阿达西表态“不会用主权换援助”时,特朗普的“商业讹诈”剧本已显裂痕。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将核心利益商品化的企图终将反噬。从台海到南海,中国展现的战略定力正在重塑区域规则,2024年第一季度,东盟国家对华军事信任指数上升12个百分点,这或许才是破解美国套路的终极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