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赔两千万的海底捞,为何成了全网群嘲的对象?真相扎心了…

推荐 04-02 阅读:1 评论:0

3月12日,海底捞对外宣布,对2月24日至3月8日在上海外滩店消费的4109单顾客,实行全额退款并给予消费金额的十倍赔偿。

很快就有网友帮海底捞算账了,按照平均单价500算,海底捞赔偿超过两千万!

“一泡尿”,两千万!有人说海底捞亏大了。

可海底捞这次“小便门”事件,最亏的不是这两千万赔偿,而是品牌形象。

这不,有网友嘲讽说:“难怪海底捞的汤底‘鲜’,原来是加了‘童子尿’啊。”

马上有人为海底捞喊冤,说这事不能怪海底捞吧,毕竟它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最大。

身为受害者的海底捞,明明损失了真金白银,为何未能赢得同情,让本该是一场“砸钱表诚意”的危机公关,会演变为全网群嘲的“翻车现场”呢?

海底捞究竟错在哪?

回看事件整个过程,海底捞至少犯了三大“致命伤”。

第一,反应迟缓。

“小便门”事件发生在2月24日的凌晨,在包间吃饭的两个17岁男孩借着醉意往火锅内撒尿。

3月6日,撒尿视频在网上曝光,瞬间炸裂全网。

那溅飞的尿液,刺耳的笑声,让人不适......

尤其是曾经在海底捞打过火锅的消费者,光想想那画面就恶心到想吐。

但此时,大家的怒意都是针对那两个男孩,帮海底捞谴责他们。

结果,海底捞呢?

据3月12日海底捞的公告,他们在2月28日就看到了撒尿视频,但由于无法判断事发在哪间店,就报警处理。

啥?如果说消费者前一秒还同情海底捞,这一秒就成了愤怒。敢情海底捞早就知道,如果不是舆论一发不可收拾,海底捞还会有后面的消毒、换餐具和补偿吗?

而且知道后不采取任何措施,让这4000多单顾客间接吃了“加料”的火锅。

换了谁,心里都不舒服。

3月6日,群情汹涌之下,海底捞终于确定事发门店是上海外滩店,并报警处理。

警方神速,当天就对涉事者处以行政处罚。

而海底捞又等了两天,也就是3月8日开回应。可这次回应网友们直接被气笑了。

第二,“圣母式公关”,替施害者求情,让消费者寒心。

从这份声明中,海底捞以“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为由呼吁大家宽容,不要传播、攻击涉事者......

评论区里,网友们开始各种嘲讽:

“17岁的小男孩,呵呵。”

“我是40岁的小男孩。”

“如果是7岁,海底捞这份声明还可以理解,可17岁,呵呵"

网友们无法理解,海底捞“替17岁尿童”求情的举动。这种“装老好人”的姿态,直接踩中消费者雷区:“你可以宽容恶行,但不能让顾客为你宽容买单!”

有一位网友说得特别好,顾客是直接受害者,海底捞不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利,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甚至是威胁视频传播者,一边“装好人”说要保护未成年人,一边把拳头伦向无辜者。

不得不说,海底捞这次宽容不得人心,毕竟向火锅撒尿,这种行为极其恶劣,真的不是一句“他们还是一个孩子”能换来情有可原,更何况是17岁的“孩子”。

这次被污染的餐具可能已被数千顾客使用,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沦为“受害者”。

可作为餐厅却“维护加害者”,犹如一根刺,深深扎向消费者的心。

“坏人不臭,好人不香”,这样的是非观直接让海底捞站在了公众情绪的对立面。

第三, 危机处理混乱。

记得2017年,海底捞被曝光后厨老鼠问题,早上10点上新闻,4个小时后海底捞官方就公开道歉,下午5店就通报处理结果。

反应迅速、积极整改的态度让海底捞迅速扭转了舆论局面,堪称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而这次“小便门”事件,海底捞不仅反应迟缓,面对公众的愤怒,他还站在道德制高点“息事宁人”,甚至不惜警告曾经帮他谴责涉事者的“恶意传播者”。

这一骚操作直接让海底捞引火上身。

3月12日,海底捞突然改口起诉涉事者,可这个“亡羊补牢”的举动,被网友视为迫于舆论压力的不得已为之。

化危机为商机的教科书操作,还是得看胖东来。

去年6月25日的晚上,网友举报胖东来擀面皮档口,卫生条件差。

胖东来迅速反应,次日就暂停联营商户营业,27日查清问题属实,并公布事情发展的时间线和处理结果,拿出900多万来为这次事件买单。

擀面皮事件不仅没有让胖东来塌房,还圈粉无数。

而对于今年过年的“红内裤事件”,面对网红“碰瓷”索赔,胖东来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甩出53页检测报告并起诉造谣者,用法律武器捍卫品牌尊严。

胖东来公关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错了我就认,不是我的错我就想办法还我清白。

试想一下,如果胖东来在“红内裤”事件中不自证清白,啃下“死猫”,直接受害的就是背后的厂家。

所以,公关的本质是维护权益,而非表演宽容。

正如海底捞2017年后厨老鼠事件处理中,他对涉事员工选择宽容,于是企业管理问题,刀刃向内,对公众也有了交代。

可这次“小便门”事件不同,向火锅撒尿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海底捞没有资格没有立场代消费者宽容。

立场不清晰、是非观模糊,让海底捞这次为公众上了一堂血淋淋的品牌信任课:信任的崩塌只需一泡尿,重建却需万两金。

网友调侃:“胖东来把危机公关做成了免费广告,而海底捞却把受害者演成了反派角色。”

其核心差异在于:胖东来用行动证明“顾客是上帝”,而海底捞用声明表演“圣母心”。

海底捞的2000万赔偿,看似大手笔,实则是为管理漏洞和公关失误买单。

这场闹剧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危机公关不是“危机表演”,而是“信任重建”。

当消费者端起火锅时,期待的不仅是沸腾的汤底,更是对品牌底线的信任。

正如网友所言:“海底捞的锅可以换,但脏了的心再也洗不净。”

若企业学不会胖东来的“快准狠”,便只能吞下“慢怂软”的苦果。毕竟,公众的耐心和钱包,从不为企业的失误无限续杯。

参考资料:

1.《海报时评|海底捞“小便事件”的公关能成行业标杆案例吗?》-海报新闻

2.《“小便门”事件后续:海底捞将退还餐费并补偿,愿配合顾客维权》-新京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