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临终遗言:后人不与李姓通婚。万贯家财毁于李鸿章

历史 10-26 阅读:1 评论:0

1885年11月,瘦得皮包骨头的胡雪岩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摇曳的烛火将他凹陷的脸颊映射得更加立体。

这位曾经大清国著名的红顶商人、徽商的代表人物,晚年竟然过得如此拮据,昏暗的房间竟然舍不得多点一盏油灯。

此时的他,喉咙呜咽,似有一口气吊在那里,呼不出、也也不下。

看着老爷如此煎熬的模样,大太太走上前去哭丧着说道:“老爷,您还有什么遗愿就说出来吧,我们尽量办到。”

胡雪岩瞪着眼珠,用尽了力气才一字一顿地说道:“胡氏后人万万不能和李姓通婚,否则……否则我死不瞑目!”

直到说完最后一个字,胡雪岩才终于咽了气,强撑的身体也犹如一截枯木一般僵硬。

对于胡雪岩的这句遗言,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他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后代与李姓通婚?

胡雪岩之所以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和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脱不了干系。可以说,正是因为李鸿章,胡雪岩才从官、商通吃的红顶商人,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那么胡、李二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呢?

1

公元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户穷苦人家。

父亲胡鹿泉虽然早年间读过一些书、还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家中的田产也被变卖得一干二净,日子过得十分窘迫。

为了减轻家中负担,胡雪岩8岁的时候就到地主家当起了放牛娃,每天累死累活也只能讨一顿饱饭。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胡雪岩深刻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在他12岁那年,父亲重病缠身、不久便撒手人寰。草草安葬父亲的尸骨之后,胡雪岩便背井离乡,来到杭州孤身闯荡。

刚开始的时候,胡雪岩在一家粮店做跑堂,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等到手中慢慢攒了点积蓄之后,他便投入“阜康钱庄”门下当起了学徒,在师傅的教导下先从扫地、倒夜壶的脏活累活开始做起,经过三年的磨练终于出师,成了钱庄真正的伙计。

因为他年纪小、而且又踏实能干,渐渐地被钱庄于掌柜看好,收他做了义子。

于掌柜虽然家财万贯,但膝下没有儿子,空有偌大的家业却无人能够继承,实在令他苦恼不已。而现在,他收胡雪岩做义子,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将自己的家业继承给他。

1948年,于掌柜去世,阜康钱庄便顺理成章地转入胡雪岩的名下。也就是在那一年,胡雪岩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王有龄。

当时,王有龄只不过是个“候补浙江盐大使”,想要从“候补”的身份转正,则需要花费大量银子上下打点。

可王有龄家徒四壁,哪里有钱财疏通关系?于是胡雪岩便从阜康钱庄中挪用了500两银子交给王有龄,帮助他坐实了官位。

对于这份恩情,王有龄一直念念不忘。

1851年,王有龄任湖州知府,他便将湖州官库交给胡雪岩打理。1860年,王有龄任浙江巡抚,胡雪岩经营的阜康钱庄生意红火、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之后,阜康钱庄更是得到官府的委托,开始接手漕运、粮食、武器的经营。

2

1861年11月,胡雪岩的后台倒了。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他们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占领了杭州城。

王有龄自知,如果自己落入太平军的手中,肯定会遭受残忍的折磨,索性用三尺白绫了解了自己的性命。

王有龄死了,清朝廷便派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负责平叛太平军。

初来乍到的左宗棠在浙江没有根基,便打算将已经名声大噪的胡雪岩收入麾下。经过双方的彻夜长谈,终于达成了合作。左宗棠主外,负责军务;胡雪岩主内,专门筹集钱粮。

经过两人默契的配合,浙江一带的太平军被剿灭,左宗棠升任为闽浙总督。而胡雪岩的身份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被左宗棠任命为总管,专门负责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

正因此,阜康钱庄大发战争财,而胡雪岩也靠着左宗棠的力荐,走上了官商的道路。

到了1873年,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是左宗棠又向朝廷启奏,建议由胡雪岩负责此次西征的后勤工作。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胡雪岩也因此被授予三品布政使的官衔、得到了一件崭新亮丽的黄马褂。

3

左宗棠出尽了风头,这让同为晚清重臣的李鸿章十分不悦,而且双方在政见上素来不和。

李鸿章是“海防派”,主张加强东南沿海的军务,对于西北、西南一带则可以适当放宽,创建北洋水师是典型的例子。而左宗棠则是“塞防派”,他认为大西北的军务同样十分重要,应当加强对西北边军的投入,于是便有了出兵收复新疆。

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国库里的钱却捉襟见肘,根本无法做到“海防”与“塞防”兼顾,无论哪一派多用一些银子、另一方得到的资金就少一些,于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矛盾越来越深。

而李鸿章意识到,左宗棠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的背后、有胡雪岩这个“钱袋子”,于是便提出了“倒左必先倒胡”的口号。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蚕丝厂,可是外商为了垄断蚕丝行业,故意压低市场价格,这让胡雪岩的蚕丝厂利润被压缩到了冰点。

为了让工厂盈利,胡雪岩挪用阜康钱庄的钱高价收购市面上的蚕丝,用来拉高市场价格。

李鸿章就是抓住了这个小辫子,揭发胡雪岩扰乱市场、从中牟利,并且唆使手下的盛宣怀四处散播谣言,称阜康钱庄将要破产,使得百姓纷纷涌入钱庄要求兑换银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港口贸易被迫中断,胡雪岩囤积的蚕丝大量积压、无法变现,导致资金链断裂。

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胡雪岩已经资不抵债。

就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突然下发谕旨,将胡雪岩革职查办,并且查封他的所有资产。

就这样,在李鸿章的暗中运作之下,胡雪岩倒了,最终在1885年11月郁郁而终。

胡雪岩之所以不想让后人与李姓通婚,就是因为自己之所以晚景如此凄凉,全是拜李鸿章所赐。

如果不是李鸿章,他也不至于成为晚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说不定能够一辈子靠着红顶商人的名号壮大家业。

只可惜,胡雪岩在李鸿章、或者说在慈禧的眼中,如同蝼蚁一般、挥手便能拿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