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森提及的“澶渊之盟”概念,强调中美维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

汽车 04-09 阅读:2 评论:0

近期,中美作为世界大国,其竞争以关税大战的形式再次凸显。国际上,专家学者对中美两国的竞争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并进行评判。

2023年,“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艾莉森在中国发表论述,提出若中美避免战争,中国可借鉴宋朝,考虑签订类似澶渊之盟的协议。

此嚣张言论传出后,引发网友热议。中国为何要与美国签类似“澶渊之盟”的协议?因其霸权主义?中美竞争真的会引发战争吗?

【所谓的盟约】

艾莉森提及的“澶渊之盟”概念,强调中美维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即在合作基础上有效管理竞争态势。

艾莉森视“澶渊之盟”为合作与竞争佳例,认为它能如“大锁”般管控分歧,有效防止中美战争的发生。

然而他未知晓,宋辽“澶渊之盟”实因宋军武力远逊辽朝骑兵,宋朝高层自皇帝至官员皆惧辽军,故而签订此盟约。

辽国经五代十国战乱后崛起,已吞并燕云十六州,致宋朝北方再无屏障,辽军铁骑得以畅通无阻。

辽国萧太后与圣宗率大军南下,宋帝初闻欲逃,后经宰相寇准力劝,决定亲赴前线督战。

宋朝“重文抑武”,因惧军队篡权,忽视其发展,终致“文强武弱”局面。

面对辽朝骑兵强大的游牧帝国,宋朝仅拥兵五万骑,这在擅长骑射的辽军看来,微不足道,根本无法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辽军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毙后,萧太后失去依靠,遂有意与宋言和,让百姓安居乐业,此意恰与宋朝皇帝求和之心相契合。

"澶渊之盟"由此诞生,宋虽未战败,但仍向辽赠岁币与丝绸,两国关系得以修复。

宋朝军事力量薄弱是根源。而我国现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库,稀土储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我国军事强大,综合实力不输美国,却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一妥协条约,原因何在?

在中华文化中,鲜有签订屈辱条约的传统,从霍去病封狼居胥到徐达北逐元庭,均展现出中国人不惧强权、勇于战胜的坚定气概。

【嚣张的论述】

艾莉森在中国发表论述指出,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实现千年前的和平。对手间的竞争与合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拥有庞大核武库,爆发将无国幸免。应先确保各国生存,促进合作,再存在竞争。需有效管控此类竞争关系。

艾莉森言辞无害,意在探讨21世纪中美两大国如何处理外交关系,以及防范战争发生的策略。

作为两个拥有全球前三核武库的国家,一旦开战,后果将极其严重,他提及的考虑因素涵盖了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然而,他们对中国“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并不熟知,该盟约实质上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间内部民族矛盾的一次重要较量。

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后,虽向辽朝进贡大量岁币,但这是在确保国家存亡的基础上。最终,宋辽两朝均被元朝统一于中国历史之中。

这主要是中国内部各民族间的“国运较量”,同时也是各民族间的竞争与互动。

但现今重提“澶渊之盟”作为管控中美竞争、预防战争的前提,显然已不合时宜。

为何不能是美国效仿宋朝,每年向中国进贡“岁币”并割让利益?换位思考,美国政府是否真愿接受此等条件?

当今世界,此类条约已显不合时宜,纯属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平等行为”,难以被接受。

【深刻的教训】

宋朝因对辽朝年年纳贡妥协,反遭辽国步步紧逼,致使国力日渐衰弱,最终失去与之竞争之力。

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凸显了清政府妥协退让,却助长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华大地的野心。

当今中国政府主要通过“以发展促安全”的策略,来有效维护国家的自身利益。

当今世界局势多变,虽有局部战争,但大规模战争未爆发,世界正逐渐迈向多极化趋势。

中国自古热爱和平,无意且不会主动发动战争。然而,面对战争威胁,中国政府和人民具备应对一切的能力。

历史事实表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终致失败。当前中美大国竞争,绝非不合时宜的类似盟约所能解决。

当今世界强调合作共赢,中美面对竞争分歧,应通过高层对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有效管控分歧。

依靠损害他国利益以管控竞争实现合作,即便对象是美国政府,亦绝不能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