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尽干大事儿,说说曹操的兖州老臣、丞相府长史王必
汉末三国时,有这样一群人,虽无显赫才华,《三国演义》中鲜有提及,却实实在在地参与了许多左右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
曹操担任兖州牧后,麾下新纳的兖州从事王必,堪称此类人物的典范。
【历经艰难出使长安】
192年12月,兖州治中毛玠建议曹操“拥戴天子,借以号令不服从朝廷的诸侯”,此议获得曹操批准。
需铭记,曹操起初乃“首倡义旗”对抗董卓,挺身而出,与坐镇长安之朝廷形成对立之势。
当前天子被董卓旧将李傕、郭汜等人掌控。曹操欲改变立场,首要之举是遣使前往长安,向朝廷及李傕等人表明愿遵从天子旨意的决心。
能否获得李傕等权贵的宽恕,以及沿途诸侯是否愿意放行,皆尚未可知。
因此,这次出使注定成为一次破冰之行,前路未知,遍布艰难险阻。
曹操将这一重任委派给了王必,确保任务得以妥善执行,逻辑清晰且责任明确,用词精准地传达了指令的核心意图。
太祖派遣兖州从事王必为使者,向天子传达重要旨意。此事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钟繇传》所引《世语》。
唯有王必抵达长安,实现“奉天子”的条件后,曹操方能借此“号令不臣”。
因此,王必定是擅长言辞、兼具勇气与智谋之士,且相貌不俗,享有相当声望。
洛阳与弘农地区道路受阻,王必被迫改道,需经由张杨控制的河内郡方能前行。
然而,193年初,张杨受李傕挑拨,正与黑山军及冀州牧壶寿共击袁绍。在此情境下,他怎会容许袁绍之弟曹操,去与长安朝廷联络?
黄巾十万焚青、兗,黑山、张杨扰冀。臣旋师伐叛,张扬、黑山俱降。臣承制,以曹操为兗州牧,比窦融故事。——196年袁绍上书
河内太守张杨拒绝王必使团通行之请。(《三国志·董昭传》记载)
幸运的是,193年初,董昭恰逢其时地抵达了张杨所在的河内地区。
陈留太守张邈,自恃助袁绍登盟主之位,视为挚友,常直言袁绍骄横。袁绍因此恼怒,欲令曹操除之。(《三国志·张邈传》简述)
董昭原任袁绍麾下魏郡太守,驻邺城。然其弟董访在张邈处为官,袁绍受谗言所惑,欲加罪于董昭。
于是董昭背离袁绍,西行欲投长安天子。途经河内,被张杨挽留,并委以骑都尉之职。
董昭见此情形,便对张杨进言道:“张将军,依在下之见,不妨如此这般……”
袁绍与曹操貌合神离,曹操遣王必赴长安即明证,其翻脸在即。曹操虽暂弱,却乃远见英雄。我们应助王必赴长安,上表赞曹操。成则离间袁曹,且深交曹操。
因此,张杨向朝廷呈上奏章,为曹操美言,力陈其善行与功绩。
董昭代曹操致书李傕、郭汜等重臣,依据各自地位差异,分别表达不同程度的亲善与尊重。
张杨亦遣使至兖州谒见曹操,曹操则赠以犬马金帛作为回礼,自此双方均与袁绍保持距离,确立了彼此间的友好联盟。
董昭在《三国志》传记中,以其智谋著称,善于洞察时局,多次为曹魏政权出谋划策,助其稳固地位,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与深远的战略眼光。
王必所率使团抵达长安后,方迎真正考验之始。
袁绍乃“反贼”之首,曹操则为其“首倡义兵”之先锋,身边更有铁杆兄弟忠心追随,共谋大业。
李傕与郭汜对曹操心存疑虑,遂打算将王必一行人扣留,以此作为对曹操不信任的应对措施。
廷尉正、黄门侍郎钟繇,时任廷尉府副职,犹如救星再现,不期而至,为局势带来转机。
钟繇规劝李傕等人的逻辑如下:通过阐述利害关系,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以理服人,旨在引导他们放弃纷争,共谋大局。
关东诸侯中,曹操率先表忠心。若拒之,则后续欲效仿者将感为难,望而却步。
李傕、郭汜闻后,觉其言之有理,遂重赏曹操。至此,曹操与朝廷关系建立,成功实现“奉天子”之策略。
(《三国志·钟繇传》记载),钟繇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书法造诣,深受曹魏政权器重,历任要职,对曹魏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必于此时前往长安,历尽艰辛,屡遭险境,然而,诸多难题的解决似乎并非全仗王必一己之力所达成。
董昭与钟繇虽未正式加入曹操阵营,但他们助曹亦非因王必魅力,实则因曹操的举措深得有识之士之心。
王必此次重要的出使任务圆满完成,确实不负重托,称他为“福将”恰如其分。
【决定杀吕布的关键人物】
曹操派遣使节至长安,标志着“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的启动,此乃重大决策。王必成为促使曹操下定决心诛杀吕布的关键因素,因此青史传名。
199年,位于徐州的下邳城中,白楼门矗立。
吕布遭曹军俘见曹操与刘备,恳请刘备求情。尽管刘备介入,曹操仍念及吕布之勇猛,心存留其一命的念头。
主簿王必急忙上前禀报:“太祖有言——”此句引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吕布传》中所载《英雄记》。
曹操当时担任司空一职,属三公之一,因三公拥有开府的权力,他便以此身份开设了府署。
王必时任曹操司空府主簿,常伴曹操左右。见曹欲释吕布,连忙进谏道:
吕布性情多变,其麾下众多部众尚在下邳城外,若宽恕于他,恐难以确保不会再生事端。
在曹操对是否诛杀吕布举棋不定时,王必的进言成为了关键,让原本摇摆不定的决定倾向了一边。
因此,勇猛无双的英雄吕奉先,竟因一名主簿的进言而陨落,终结了其不可一世的传奇。
【王必究竟是不是小人物】
别以为《三国演义》中未提及或描述不佳的人物,就非重要角色。
王在兖州担任州官后,转为司空府主簿,这不仅是官职转为吏职,且作为三公征辟的幕僚,属国家正式体制内成员,非同寻常幕僚。
主簿于司空府职级虽不高,却专司曹操文书资料的首要处理,担当着曹操亲信重臣的角色,紧密伴随其左右。
因此,从担任兖州从事到转为司空主簿,这一过程代表了职位的晋升。
在司空府中,郭嘉任军师祭酒,众人皆觉其位高权重。诚然,此职确实尊贵,远超王必之主簿。然而,除曹操外,二把手竟是个遭人轻视的“微末之辈”。
刘备再次占据徐州时,击败了司空府长史刘岱,并对其进行了嘲讽。刘岱因此受挫,这便是那段历史中的一段插曲。
确实,像郭嘉这样才华横溢之人,也只能屈居于被视为“平庸之辈”的刘岱之下,担任其下属。
因此,切莫如玩三国游戏般,将演义中显赫人物先封大官,而将刘岱、王必等次要角色随意安置,忽视其重要性。
提及刘岱,另有一意图,即引人“长史”一职。此官职各级均有,名正言顺,实质上可视为单位的“二把手”。
208年,曹操出任丞相,并即刻任命王必为丞相府首任长史。
曹操在任命令中提及,称王者必为自其披荆斩棘、创业艰难之时便追随左右的老臣,他们乃忠诚勤勉、堪称良吏。(据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武故事》)
因此,王必虽不出名,较于知名三国人物能力不显,但仍受曹操重用,实则能力不俗且官位显赫,绝非等闲之辈。
【忠勤良吏王必】
216年,曹操称魏王后,驻守北方邺城,他留下王必统率兵马,专职负责许都的安防事务。
换言之,王必负责掌控许都的核心军事力量,即其主要兵权的管辖与调配。
由此可见,曹操对王必的信任与重用程度极深,达到了非同寻常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莫因才华横溢而自满,人生的成就并非仅凭才华就能决定,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许都,王必与金祎交情深厚,金祎乃名相金日磾后裔、前武陵太守金旋之子,此据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三辅决录注》所载。
218年正月,许都的耿纪、吉本等朝臣,利用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交战之际,联手策划反叛,纵火烧毁了王必的军营,此事载于《三国志·武帝纪》。
吉本之子吉邈事先联络了金祎,借助金祎与王必的交情,安排其为内应。
计划除掉王必后,拥立汉献帝进攻魏王在黄河以北的领地,并南下恳请刘备麾下的关羽军团前来援助。
起事之夜,吉邈率千余闲散青年与家仆趁黑火烧王必营门发起进攻,同时金祎遣人于营中策应,致使王必肩部受伤。(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接下来,有两个观点均源自裴松之注解中引用的《三辅决录注》。
王为避叛者之谜,夜逃至挚友金祎家,匿于门外,轻声呼唤金祎之名,意图寻求庇护。
金家人误以为来者乃吉邈,遂询问:“王爷已遭不测?大业可成否?”
王必因惊吓之余,急忙奔向别处,寻一安全之所藏匿起来。
另一种观点指出,王必打算逃往金祎家寻求避难,而其亲信部属帐下督劝阻道:
今日之事,切不可轻易信赖任何人。
于是,他们搀扶着王必,未前往金祎家,径直逃向南城以躲避。
两种观点终汇于同一结果:天明时分,起义者见王必依然健在,吉邈的追随者便随之散去。
此次叛乱最终失败,王必圆满履行了职责,确保了许都的安全无虞。
然而,王最终因那次所受箭伤复发而不幸身亡。(此信息源自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所引的《三辅决录注》)。
【总结】
王必虽无超凡脱俗之才,却口才了得,兼具勇谋,行事果断,是个精明能干的年轻小伙子。
作为刘岱的兖州从事,他随曹操入主兖州后,受命出使长安。历经艰险,他圆满完成任务,建立了曹操与李傕朝廷的联系,实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在担任曹操主簿期间,他适时提出建议,促使原本犹豫的曹操果断决定,将吕布处死。
自曹操艰辛创业之初,王必便相伴左右,多年来始终尽忠职守,勤勉不懈,深得曹操赞誉,并被委以重任,成为丞相府首任长史。
曹操称魏王后,命王必率大军镇守许都,成功挫败了吉本等朝中大臣针对他的叛乱阴谋。
此履历彰显,人生成就非仅凭才华铸就,脚踏实地并非空洞之谈,而是实实在在的成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