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CIPS双杀!中国"去美元化"2.5万亿美元,SWIFT慌了?
一、CIPS系统:构建人民币跨境支付"高速公路"
作为全球第四大支付系统,CIPS已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核心基础设施。
2024年,CIPS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金额达17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168家直接参与者及1461家间接参与者。
通过实时全额结算与分布式账本技术,CIPS将跨境清算时间从传统SWIFT的3-5天压缩至7秒,手续费降低98%,显著提升了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在上海自贸区,CIPS与自由贸易账户深度融合,创新离岸贸易收支管理模式。
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
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CIPS标准收发器,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全流程线上化,为企业提供信用证、进口押汇等数字化融资服务,推动人民币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

二、数字人民币:突破账户依赖的"支付革命"
作为全球首个正式运营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正凭借技术优势重构跨境支付逻辑。
其"账户松耦合"特性允许境外用户通过手机号等身份标识直接开立数字钱包,无需绑定银行账户即可完成支付,为跨境贸易提供了更便捷的解决方案。
2024年,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单日交易额峰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能源、旅游等场景实现突破性应用。

在技术架构上,数字人民币采用区块链技术与央行数字货币桥,实现资金实时到账与交易可追溯。
例如,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通过数字人民币完成8秒跨境结算,中东能源贸易借助数字货币桥实现"秒级到账"。
此外,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Visa等支付网络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了其全球接受度。
2024年,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规模同比增长超200%,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增量来源。

三、协同效应:重构全球金融格局
CIPS与数字人民币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跨境支付生态。
通过CIPS的全球网络,数字人民币得以快速渗透至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2024年,中俄能源贸易中80%使用本币结算,中沙石油贸易人民币占比突破2.5%,非洲15国建立数字人民币离岸中心,跨境汇款手续费从8%降至0.3%。

面对这一趋势,SWIFT系统的全球支付份额已从2023年的47.8%降至45.2%,而人民币份额则升至4.74%,连续9个月稳居第四。
美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通过"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的组合拳,不仅降低了被制裁风险,还为受制裁国家提供了替代选项,削弱了美元作为"金融武器"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