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风波不断,如何走出困境与坚守,传统艺术的探索与突破
记得2010年那个秋天,相声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曹云金在微博上发布的那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的长文,像一颗炸弹般在相声圈引爆。当时我正在大学宿舍里刷着微博,看着评论区里两派粉丝的激烈辩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相声演员也能像娱乐圈明星一样,拥有如此狂热的粉丝群体。
德云社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从1995年郭德纲在北京创办"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前身)开始,这个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小团体,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演员的"相声帝国"。但伴随着规模扩张的,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2年6月,德云社演员陈霄华因涉嫌酒后擅闯他人住宅被警方带走的事件登上热搜。这已经不是德云社第一次因为旗下演员的负面新闻成为舆论焦点。根据公开报道统计,仅2020-2022年间,德云社就有至少5名演员因各类负面新闻登上热搜。这些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传统艺术团体拥抱现代娱乐产业时,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操守?
有趣的是,德云社的"饭圈化"现象恰恰是其商业成功的重要标志。根据《2021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德云社商演平均上座率达到9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微博超话排行榜上,"德云社"长期位居文化类话题前列,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500亿次。这种热度是传统相声界从未有过的。
去年夏天,我有幸在北京三里屯德云社小剧场观看了一场演出。台上年轻演员们熟练地玩着各种网络热梗,台下"德云女孩"们举着荧光棒,像参加演唱会一样跟演员互动。这一幕让我不禁思考:这还是我们父辈记忆中那个穿着大褂、一捧一逗的传统相声吗?
德云社的转型之路充满了争议。一方面,根据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数据,德云社带动了相声观众年轻化趋势,25岁以下观众占比从2010年的不足10%增长到2022年的43%;另一方面,传统相声界对德云社的批评从未停止,认为其作品过度娱乐化,丧失了相声作为语言艺术的精髓。
这种争议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时代命题: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传统艺术如何保持生命力?德云社给出的答案是拥抱新媒体。据统计,德云社在抖音平台的官方账号粉丝超过2000万,相关视频播放量超百亿次。郭德纲本人也成为了直播带货的新秀,单场直播销售额经常突破千万。
但这种商业化转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德云社年轻演员在综艺节目中的曝光时长已经超过了他们在小剧场的演出时长。当相声演员越来越像娱乐明星,他们的艺术创作是否会受到影响?这值得我们深思。
破局之道:在坚守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去年采访一位曲艺研究专家时,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德云社的问题不是太商业化,而是商业化得还不够专业。"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或许德云社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要不要商业化,而是如何建立一套与现代娱乐产业相适应的专业管理体系。
在这方面,日本传统艺术团体"吉本兴业"的转型经验值得借鉴。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喜剧团体,成功转型为综合性娱乐公司,旗下艺人既能在传统剧场表演落语(日本传统相声),也能在综艺节目和影视剧中活跃。关键是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艺人培养和管理体系。
德云社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2021年,德云社成立了"德云演艺学院",试图系统化培养相声人才。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尝试内容多元化,推出相声剧、情景喜剧等新形式。这些尝试的效果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展现了一种积极求变的态度。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传统文化IP的深度开发。德云社近年来推出了系列周边产品、有声读物,甚至与游戏公司合作开发相声主题手游。这种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或许能为传统艺术团体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结语:给传统艺术多一点耐心和空间回望德云社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就像观看一部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挣扎求生的纪录片。每一次危机,都折射出这个时代文化转型的阵痛;每一次突破,又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在这个短视频统治注意力的时代,要求一个传统艺术团体保持"纯粹"或许是一种奢侈。德云社的探索告诉我们,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存需要智慧:既要守住艺术的根,又要敢于拥抱变化;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理解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下次当你看到德云社的新闻时,不妨先放下非黑即白的评判。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是一场没有现成答案的探索,我们需要给予实践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毕竟,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能让年轻人主动关注传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理想中的传统艺术现代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形式,还是大胆创新甚至跨界融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