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小区的流浪猫都赶走了,邻居上门感谢
我站在阳台上,看着空荡荡的小区花园,满意地点了点头。连续三天的"驱猫行动"终于见效了——那些曾经在垃圾桶旁徘徊、半夜在车顶上开演唱会的流浪猫们,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总算清净了。"我自言自语道,把最后一点猫粮倒进垃圾桶。是的,我用了最"温和"的方式——每天在它们常出没的地方撒上猫粮,然后悄悄把食物挪到小区外面。渐渐地,这群毛茸茸的小家伙跟着食物离开了我们的地盘。
门铃突然响起,我从猫眼看到是对门的张阿姨。她手里还拎着一袋水果,脸上挂着罕见的笑容。
"小李啊,阿姨是来谢谢你的!"门一开,张阿姨就热情地说,"我家小孙子终于能下楼玩了,他那个猫毛过敏的毛病可把我们愁坏了。"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的"壮举"还能帮到别人。张阿姨硬是把水果塞进我手里,絮絮叨叨地说着流浪猫给她家带来的困扰。我一边应和着,一边暗自得意自己的"为民除害"。
送走张阿姨后,我决定去小区巡视一圈,确认没有漏网之鱼。傍晚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走到最西边的自行车棚时,我听到一阵微弱的"喵呜"声。
声音来自一个破旧的纸箱后面。我蹲下身,看到一只瘦弱的橘猫正警惕地盯着我,它身边蜷缩着三只更小的奶猫。母猫的一条后腿似乎受了伤,毛发上沾着暗红的血迹。
"怎么还有..."我皱眉嘟囔着,正准备找根树枝把它们赶走,最小的那只奶猫突然朝我爬了两步,发出细弱的叫声。它的眼睛还没完全睁开,粉色的鼻子一抽一抽的。
我的心突然像被什么揪了一下。记忆中,小时候外婆家也养过一只橘猫,温顺亲人,总爱蜷在我脚边打呼噜。眼前的母猫虽然脏兮兮的,但那双琥珀色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分明是和我记忆中一样的温柔与恐惧交织的神情。
"算了,就这一次。"我叹了口气,转身跑回家里,拿来一个旧篮子和几条毛巾。母猫见我靠近,发出威胁的低吼,却因为受伤无法逃跑。我小心地用毛巾裹住它,发现它的后腿有一道很深的伤口,已经化脓了。
"你这傻猫,打架打输了吧?"我轻声说着,把它和奶猫们一起放进篮子。母猫起初很抗拒,但当我把一只奶猫放在它肚皮旁时,它立刻安静下来,开始舔舐自己的孩子。
宠物医院的夜诊灯亮得刺眼。值班医生检查后告诉我,母猫的伤口已经感染,需要立即处理,而三只奶猫因为营养不良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这些是小区里的流浪猫?"医生一边给母猫清创一边问。
我点点头,突然觉得有些羞愧:"我本来是想...把它们赶走的。"
医生看了我一眼:"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但你知道吗?驱赶解决不了问题,母猫发情期一到,又会引来公猫,然后生下更多小猫。"他指了指正在输液的母猫,"像它这样的母猫,一年能生两三窝。"
那天晚上,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流浪猫的资料。原来我所谓的"驱赶",不过是把它们推向另一个小区,问题根本没有解决。更糟的是,分散的猫群会扩大领地,引发更多争斗。
第二天,我联系了本地的流浪动物救助组织。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先诱捕小区的流浪猫群,给它们做绝育手术,再寻找领养家庭。至于那只橘猫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医生说还需要住院一周。
一周后,当我带着痊愈的橘猫一家回到小区时,张阿姨正好在楼下晒太阳。看到我手里的猫笼,她的表情立刻变了。
"小李,你这是?"
我把整个计划告诉了她,包括绝育和领养的事。出乎意料的是,张阿姨沉默了一会儿,竟然从口袋里掏出两百块钱:"我孙子是对猫毛过敏,但也不是铁石心肠...这钱你拿去给猫买点好吃的吧。"
现在,我们小区的流浪猫都有了新家。橘猫妈妈被一对退休教师收养,三只小猫也找到了爱它们的家庭。我在阳台下为偶尔路过的小野猫准备了干净的水和食物,但再也不会用"驱赶"的方式对待它们。
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对抗,而是理解与共存。这个道理,是一群流浪猫教会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