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不会骗人”VS“冲突上热搜”:我们追的到底是姐姐,还是资本提线木偶?
3月29日晚,演员何泓姗通过微博发布长文,正面回应《乘风2025》节目中的团队矛盾争议,直指节目组“剪辑误导观众”、“聊天记录不完整”。
这场因舞台创意分歧引发的舆论风暴,不仅暴露综艺剪辑的“剧本化”乱象,更折射出艺人跨界综艺的生存困境。
事件始末:
1、排练室争议:说唱改编成导火索
节目组释出的片段显示,彭小苒提出在抒情曲《珊瑚海》中加入原创说唱段落,并邀请友人创作demo。但房琪以“观众接受度低”“时间不足”为由坚决反对,何泓姗则因“唱不好说唱”保持中立。房琪一句“队友意见才是底线”让气氛骤然紧张,三人因无法达成共识在小考中被导师批评“缺乏默契”。
2、聊天记录造假疑云
节目组此前曝光群聊截图称“何泓姗、彭小苒忙于拍戏未及时回复消息”,暗示沟通不畅。但何泓姗在长文中晒出完整时间线自证:非集中训练日期间均及时回复群消息,彭小苒虽因发烧状态不佳仍坚持排练,两人从未轧戏。网友对比发现节目组截图裁剪了关键时间戳,质疑“恶意制造矛盾”。
3、淘汰机制争议
首轮公演后,何泓姗因“团队协调问题”遭淘汰,但其《珊瑚海》舞台获专业乐评人认可,观众票数位列中游。对比此前陈德容因划水留队、王蓉遭“连坐淘汰”事件,网友质疑节目组“为话题牺牲实力派”。
何泓姗在长文中列出三大核心事实:
时间线透明:非集中训练日均参与排练,凌晨加练记录可查;
沟通无碍:群内消息秒回,主动为发烧的彭小苒调整分词;
专业态度:拒绝节目组“立冲突人设”要求,坚持真实呈现训练过程。
该文发布12小时内获超50万点赞,#何泓姗澄清#话题阅读量破8亿,网友自发发起“公开未剪辑原片”请愿。
业内人士透露,综艺为维持话题热度需“人工制造”15%以上的戏剧冲突。
《浪姐》系列屡现争议:陈德容事件中节目组放大其失误却剪掉加练镜头;此次更被曝伪造聊天记录,将正常沟通剪辑为“冷暴力”。
何泓姗凭《如懿传》《匆匆那年》等剧积累口碑,但跨界唱跳反成“剧本工具人”。
类似困境早有先例:王蓉专业能力遭团队拖累,陈德容因“琼瑶滤镜”被消费情怀。
演员一旦踏入综艺赛道,往往陷入“要热度需妥协,要口碑难突围”的循环。
超72%网友投票支持“公布未剪辑原片”,豆瓣小组发起“浪姐真相请愿帖”获10万人联名。
市场研究显示,Z世代观众对“工业糖精式剧本”容忍度下降,更渴望“真实成长叙事”。
当何泓姗在淘汰感言中说“舞台不会骗人”,房琪却因“冲突红利”登上热搜榜首,这场争议撕开了内娱综艺的畸形生态:资本追逐话题热度>舞台质量,艺人沦为“流量电池”;剪辑权缺乏监管,公信力持续流失。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我们追《浪姐》,追的是女性破茧成蝶的力量,不是看资本提线木偶的假嗨。”
评论区交出你的态度!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之时间、过程以及图片,皆源自网络。此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绝无低俗等不良导向。敬请观众切勿对号入座,亦勿上升至人身攻击之类。望观众以理性之态看待本事件,切莫留下主观臆断之恶意评论,须知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倘若本文在真实性方面存有争议,或者涉及事件版权、图片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我们定会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