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的 “不速之客”:鼻息肉的真相大揭秘
呼吸,本应是件顺畅而自然的事,可当鼻子里来了 “不速之客”—— 鼻息肉,这份畅快便被打破。鼻息肉究竟是什么?又为何会悄然在鼻腔内 “安营扎寨”?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鼻息肉并非突然出现的 “异物”,它其实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导致组织水肿、增生形成的赘生物。从外观上看,鼻息肉犹如一个个半透明的小肉球,质地柔软,颜色多呈苍白或淡红色,就像潜伏在鼻腔内的 “小幽灵”。引发鼻息肉的因素有很多,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的 “导火索”,频繁的过敏反应致使鼻腔黏膜反复发炎,为鼻息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慢性鼻窦炎长期的炎症刺激,也会促使黏膜逐渐增生;此外,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以及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也都可能增加鼻息肉的发病风险。
鼻息肉一旦形成,便会 “兴风作浪”,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最典型的症状便是持续性鼻塞,起初可能只是单侧鼻子不通气,随着息肉的增大,逐渐发展为双侧鼻塞,让人感觉呼吸如同被无形的大手扼住。由于鼻腔通气受阻,患者往往需要张口呼吸,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口干舌燥,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出现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鼻息肉还会引发大量清水样或黏脓性鼻涕,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美味佳肴在他们口中也变得索然无味。更严重的是,长期的鼻息肉还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发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鼻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鼻腔内是否有息肉存在,这项检查能够清晰地看到息肉的大小、位置和形态;此外,鼻窦 CT 检查也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鼻息肉是否累及鼻窦,以及鼻窦的病变情况,从而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对于鼻息肉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 “对症下药”。较小的鼻息肉,若症状较轻,可先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它能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抑制息肉生长;对于合并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还需配合使用抗过敏药物。然而,当鼻息肉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息肉的主要方法,医生通过鼻内镜,能够精准地切除息肉,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的鼻腔和鼻窦结构,减少对鼻腔功能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鼻息肉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坚持使用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鼻息肉虽然是鼻子里不受欢迎的 “客人”,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真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应对,重新找回顺畅呼吸的自由,让鼻腔回归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