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官方回应,SU7标准版智能驾驶功能,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
小米SU7“智”与“险”:辅助驾驶的边界与责任
一场车祸,把“智能驾驶”这四个字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咱们扪心自问一句:真能把方向盘完全交给“AI”了吗?
说起小米SU7,那可是自带流量。
雷军亲自站台,各种“遥遥领先”的宣传语,让不少年轻人直呼“梦想座驾”。
可梦想照进现实,总会有些磕磕绊绊。
雷总在发布会上可是千叮咛万嘱咐,强调SU7的辅助驾驶得这么用:手不能离方向盘,眼睛得时刻盯着路面,随时准备接管。
可有些小伙伴,那心可大了去了。
网上不是爆出啥“聊天记录”了吗?
边跟对象腻歪,边让车自己开,这心得多大啊?
问题来了,为啥雷总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还有人敢这么“浪”?
说白了,还是对“智能驾驶”这玩意儿理解不到位。
就拿小米SU7标准版来说吧,它跟Pro、Max版本最大的区别是啥?
没装激光雷达呗!
这玩意儿就好比人的眼睛,能看得更远、更清楚。
没有它,SU7标准版在识别静止障碍物方面,就有点“睁眼瞎”的意思。
官方也说了,它的防碰撞辅助功能,只对移动的物体有效,而且速度还得在8到135码之间。
超过这个范围,或者遇到个石头墩子、水马啥的,它可就“爱莫能助”了。
这么说吧,市面上那些所谓的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其实都差不多,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普遍拉胯。
这可不是啥秘密,行业内的老司机都知道。
为啥?
技术瓶颈呗!
要让机器像人一样,能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所以啊,咱们在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千万别太当真,该自己动手的时候,还得自己来。
说点真实的,2024年4月5日,就有个汽车评测博主做了个测试,在封闭道路上测小米SU7的自动泊车。
结果,车子识别到车位了,但是没躲开旁边的纸箱子,直接就撞上去了。
你说这要是真车,那不得心疼死?
还有位杭州的老铁,开着SU7在高速上,开了辅助驾驶,结果前方车辆突然变道,SU7没反应过来,直接就剐蹭了。
事后,这位老铁对小米SU7的智能驾驶系统,那是相当失望。
当然,小米也不是啥都没做。
他们说了,会通过OTA升级的方式,优化算法,提高SU7标准版对部分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
但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亡羊补牢”,能补多少,还得看后续效果。
话说回来,现在激光雷达这玩意儿是越来越普及了,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也在路上了。
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安全这根弦,咱们都得时刻绷紧。
汽车行业内,一个很现实的现象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车企可能会过度宣传其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试图给消费者一种“用了就能高枕无忧”的错觉。
这种宣传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望,导致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容易掉以轻心。
此外,用户自身的技术理解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很多消费者可能并不清楚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具体功能和局限性,只是简单地认为它能够“自动驾驶”,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放松警惕,甚至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
这种对技术的不了解和误解,无疑增加了安全风险。
回到开头那起事故,咱们再想想,如果当时那位小姐姐,能更了解SU7的性能,更谨慎地使用辅助驾驶,是不是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技术是好东西,但用不好,也会变成“杀器”。
所以啊,各位老铁,咱开车上路,安全第一。
别管啥智能驾驶,都只是辅助,关键还得靠自己。
充分了解车辆性能,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功能,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这才是王道。
智能驾驶的明天会更好,但安全驾驶,永远不会过时。记住:小心驶得万年船。
网友评论
-
2025-04-07 18:04:39
米黑们一直混淆于‘L2智能辅助驾驶’=‘L3智能自动驾驶’和‘动力电池撞击后爆燃起火’=‘动力电池撞击后引燃起火’。前者的区别无需赘述。但后者是米黑们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法宝,同时也是米黑们的死穴。黑子们言之凿凿地断定:‘就是因为电池着火才导致车门打不开,三名女孩才被烧死’!。这个漏洞百出的妄言,让无数魑魅魍魉跳出来共享人血盛宴。综合事发时救人男士的描述,基本可以确定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男士是事故车后方车主,从他赶到现场、砸破后车窗、拖救出后座遇难者的全过程,时间预估需要十分钟以上,而此时,事故车前部正在着火。众所周知,动力电池一但着火,会在几分钟内产生爆燃、高温、浓烟、毒气,没有人敢靠近着火点附近半径10米。男士敢去救人,恰恰证明了动力电池当时是完好的。有人一定会反驳:事故车的燃烧残骸如何解释?––重点:最合理的可能性是车辆在撞击时,前舱电线短路起火,经过一段时间燃烧,烧穿了动力电池的高压线路的绝缘层,致使高压电短路,引燃动力电池。这就能解释通男车主救援时间的疑问。只要有事故车电池残骸照片,一切质疑都可迎刃而解。愿更多的国人能理性思维,不要做跳梁小丑。
-
2025-04-07 22:28:13
静止物体不能识别,如果前面有个人不动,是不是鼠七就会直接碾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