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毛主席争论了好几个小时,毛主席批评说:像个小脚女人
1952年,邓子恢出任农村工作部部长一职,负责全国农村事务的管理。两年后,他的职责进一步扩大,被委任为副总理,分管农业和林业领域的工作。这一任命标志着他在国家农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邓子恢原本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指定负责农村事务的主要领导,他的工作表现一度得到高度评价。然而,到了1955年,毛泽东却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这样的转变?
1949年后,中国农村实施大规模土地改革,农民首次获得土地所有权,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然而,这一变革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中等收入农户的数量显著增加。在这一群体中,众多小型农户通过土地分配获得了更多资源,进而实现了财富积累。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村地区收入差异的逐步扩大。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消除贫富分化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中央采取了具体措施,首先推行农业互助制度,随后将其发展为更高层次的农村合作社模式。这一系列举措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毛泽东曾指出:“通过集体化经营,创造新的生产力量,逐步削弱私有制根基,这一路径是可行的。”
1953年,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与此同时,毛主席与邓子恢进行了会谈,明确表达了希望加快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意愿。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深入讨论,随后颁布了《关于推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的决定》。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在深入调研各地情况后,毛主席制定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要在一年内实现农村合作社数量突破10万。这一规划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截至1954年年末,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合作社数量已接近目标,达到了9.7万个。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这一设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央观察到合作社进展顺利,便提出了加速发展的计划。
然而,这次邓子恢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并未全盘支持。
作为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邓子恢虽然支持中央的决策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但他也表达了一些顾虑。他担心如果推进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不稳定因素。
邓子恢直接向毛主席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建议继续按照既定的方案,循序渐进地开展合作社工作。
随后,中央召集各省市负责人举行会议,重新审议了农业合作化的推进目标。经过深入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定,在1957年年初实现建立100万个合作社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这一决策最终获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正式认可。
邓子恢对这一数据持有异议,但最终选择了认可。
1955年6月,毛主席结束南方考察后,基于对农村合作社发展潜力的观察,再次与邓子恢进行讨论。他明确提出,到1957年,全国农村合作社的数量应达到130万个。这一目标反映了毛主席对农业集体化进程的期望与规划。
邓子恢对此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合作社数量维持在100万左右更为稳妥。如果短期内迅速扩张到130万,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难以应对的困难。他主张采取渐进式的发展策略,以避免因过快扩张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场辩论持续了数小时,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但最终仍未能形成共识,彼此的观点依然存在分歧。
到家后,陈兰提醒他说话要谨慎,避免与毛主席发生正面冲突。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主持了一场会议,并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他在报告中尖锐批评了一些人,指出:“全国农村即将迎来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新高潮。然而,有些同志却表现得像裹了小脚的女人,走路摇摇晃晃,总是抱怨别人走得太快。他们过于挑剔,不断埋怨,充满不必要的担忧,还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认为这才是指导农村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法。不,这完全错了。这种立场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富农或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富裕中农一边,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从工人阶级的角度出发,为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着想。”
毛主席在讲话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邓子恢的名字,但所有人都明白他指的是谁。这让邓子恢感到非常紧张,他不得不在会议上公开进行自我批评。
随后的发展不必赘述,由于推进速度过于迅猛,农村事务中暴露了大量弊端,最终导致了那场不幸的灾难。
1960年,中央决定重新启用邓子恢,委派他进行实地调研。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公开肯定了邓子恢的工作,这实际上为他恢复了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