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编队过宫古海峡, 外媒最关注一艘071: 搭载的激光武器或全球最强
中国海军编队又过宫古海峡了,但这次的船只似乎稍微有些不一样。从我们的老熟人日本统合幕僚监部的消息来看,这两批编队,一支由075安徽舰领队,旗下有071四明山舰、052D绍兴舰、054A徐州舰;另一支编队则由052D南京舰、054A黄冈舰和903千岛湖舰组成。
按理说,这次前出岛链的行动,最吸引注意力的应该是吨位最大的安徽舰,但从日本方面及不少外媒的关注点来看,最抢眼最有话题性的却是舷号986的四明山舰,因为在这艘排水量2万吨的船坞登陆舰上,中国舰载激光武器很可能实现了首次实战状态部署。
(日本统合幕僚监发布的中国海军编队照片)
按照统合幕僚监部的说法,海自第46扫雷队的“志志岛”号和第5航空群的P-3C反潜机执行了警戒监视和情报搜集任务,这也是日本自卫队的老习惯了。
中国海空军前出岛链的活动向来少不了涂着膏药旗的飞机军舰如临大敌般围观,还因为照片质量不错被中文网络戏称为“御用摄影师”。
不过这一次“御用摄影师”不知道是发挥失常还是不太敢直接表现中国海军编队的气势,发布的照片非常有失水准,包括四明山舰B炮位的激光武器,也只能看出来是个半球形保护罩,其他的细节就很难看清楚了。
实际上去年8月,四明山舰就安装了大型激光武器,当时美媒“战区”也报道了此事,并认为四明山舰上激光武器功率为150千瓦,最高可能达到300千瓦,从级别上来说与美国海军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波特兰”号上的“激光武器系统演示器”(LWSD)相同,技术级别上属于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用于拦截掠海攻击的反舰导弹和无人机。
(日本方面发布的中国海军编队方向图,两只舰队分开走,可能是有演习的意思)
很难说“战区”的猜测是对是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比四明山舰的舰桥宽度,可以看出来这个半球形保护罩的尺寸非常可观,那么内部的激光发射器口径可能超过1米,达到美国ABL机载大型激光武器的三分之二左右或以上。再考虑到ABL差不多是上个世纪的技术成果,那么四明山舰上的大型激光武器可能有机会竞争一下人类迄今为止威力最大的激光武器这个头衔。
美国研发ABL的初衷,是希望可以在万米高空拦截处于上升阶段的洲际弹道导弹,所以这套价值不菲的武器系统被装在一架经过改装的波音747机鼻部位,看起来倒像是一个可以全向旋转的光电塔。
2002年ABL进行导弹拦截测试,证明在500千米距离上可以有效摧毁导弹,而且因为光速够快,都不需要弹道计算机之类的设备计算提前量。不过因为ABL成本控制失败,而且需要的能量太高,纵使是波音747这个巨无霸每次飞行也只能支持5次发射,不具备实用性,2010年美军宣布技术封存,转而将重点放在陆基大型激光武器上。
(ABL激光武器系统)
而出现在“波特兰”号和不久前进行激光武器试射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普雷贝尔”号上,则是因为美国海军面临的防空压力剧增,这一点在红海护航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红海护航行动中,数次发生胡塞武装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突破航母打击群防空圈的事,表明美国海军依赖宙斯盾系统和标准系列防空导弹,以及舰载机构成的多层防空圈仍存在不小的漏洞。
再考虑到目前舰载防空系统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以及美国军方对成本控制的需求愈发明显,理论上远比传统防空系统廉价的激光武器,便成为美国海军的救命稻草。
但问题照样不小,在“普雷贝尔”号上试射的激光武器,外界认为输出功率只有60千瓦,峰值功率才120千瓦,只能在近距对付中小型无人机或无人艇,最好的情况也只是干扰破坏导弹的光电探测装置。
造成威力太小的原因,是主要是被光纤激光器的光电转换效率限制,150千瓦的输出功率,至少也要500千瓦以上的发电机供能,这么大的发电机加上隔音罩或外壳,可能还有其他保护或隔离装置,体积在20到30立方米以上,而重量可能在6到8吨以上,如果再把冗余部分算进去,体积和重量加一两成不是问题。
(加装激光武器前后对比)
阿利伯克级一般拥有超过9000吨的排水量,但设计时可没留下这么多空间和重量,所以推测“普雷贝尔”号激光武器功率太小,无法容纳更大的发电和储电设施是重要原因。
如果这么说,解放军这次又是“摸着鹰酱过河”了,知道一般的驱逐舰装不下这么难伺候的家伙,所以直接上来就是2万吨,有四台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071,免得因为空间不够如此低级的问题,而无法测试出激光武器真正的威力。
从这一点来看,由于能源不存在什么问题,所以四明山舰激光武器应该同时具备软硬杀伤两种攻击模式,这一次出海除了实战环境测试的可能,也是参考了美国海军在红海的经验教训——低慢小无人机和掠海巡航/反舰导弹的威胁实在太大了,新一代技术或许可以将其克制,那么四明山舰上的这部激光武器系统,出现得也就毫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