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后回家,她崩溃大哭,尼泊尔姑娘诉说远嫁中国的艰辛
“妈妈,我真的受不了这个地方了,我想回家!”阿贝拉的声音在静谧的小屋里显得格外刺耳。
她试着压低声音,生怕吵到在隔壁休息的亲人,但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这个从尼泊尔远嫁到中国的姑娘,在离家两年后回到娘家,竟会痛哭着说出这样的话。
这不禁让人好奇,她在中国这段时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跨国相遇:从文化交流到真爱那天是阿贝拉一生难忘的日子。
她从小城镇来到北京,是因为大学的一次文化交流机会。
林子栋就是负责接待他们的负责人之一。
身穿西装的他,站在一群留学生面前,从容自信,引得无数目光投向他。
阿贝拉记得,他全程微笑,带大家参观,讲解细致。
那时的她就被这个男人深深吸引。
一天,两人单独外出办事,突然接到林子栋的电话,他的儿子病了。
这是阿贝拉第一次知道,林子栋不仅比她大15岁,还离过婚,有个失明的孩子。
林子栋带她去医院,介绍她是孩子的“妈妈”。
阿贝拉摸着孩子的头,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渴望。
那一刻,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
回国后,阿贝拉和林子栋每天视频聊天,时间越久,她越坚定要嫁给他。
尽管家人极力反对,认为她这样做不值得,但她相信这是真爱,跨国远嫁到了中国。
适应新生活的挑战林子栋的家在中国的北方,阿贝拉第一次来到这里正值冬天,寒冷刺骨。
但她万万没想到,穿得厚重不合适,因为家里都有暖气。
而语言问题成了她头号敌人。
刚开始,她的中文很差,只能和林子栋沟通流利,和家里其他人交流起来像猜谜语。
婚礼由林子栋一手操办,阿贝拉选择了中式婚礼,她幻想着自己是古代的新娘。
但婚后的生活并没有电影里那般美好。
阿贝拉喜欢尼泊尔的米饭和咖喱,但中国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早晚都吃得较简单。
这让她很不习惯,经常饿着肚子,生怕因为吃得多被人笑话。
她试着改善这种情况,有天早上早早起床,为家人做了一顿尼泊尔咖喱饭。
没想到家人并不喜欢,甚至看这些菜时显得有些惊慌。
阿贝拉很挫败,在之后的日子里,她试图学做中式菜肴,但每次都觉得吃不习惯。
家庭磨合带来的压力最初婚后,婆婆对阿贝拉态度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
婆婆有时会指责阿贝拉,说话内容虽然她听不懂,但从表情和语气中能感受到不满。
特别是在阿贝拉不小心弄碎碗或照顾孩子轩轩时大意,婆婆的态度更加冷淡。
阿贝拉尝试融入,报名中文补习班,学习进展缓慢。
她想出去工作,但因语言不通,经常遇到困难,总觉得在外面像个外来物件。
几次下来,她换了好几个工作,再也不想出门,整天困在家里,情绪低落。
回到娘家后,阿贝拉跟母亲诉说了所有的委屈。
她说:“妈妈,我有时候觉得生活真的太难了。”母亲心疼地拍着她的肩膀,“成长本来就是这样,谁都不容易。”这句话让阿贝拉更觉委屈,却也明白妈妈说的是实话。
回娘家修整的日子里,阿贝拉看着熟悉的人和景色,内心感慨万千。
那天,她母亲说:“你知道吗,其实现在你已经改变了很多,更成熟了。
阿贝拉半信半疑,但细想这些年经历的种种,的确比从前懂事了许多。
后来她回到中国,婆婆竟然主动尝试学习尼泊尔语和英语,这让阿贝拉感到意外。
从那时起,她发现家人对自己的态度变了,他们开始真正接受她。
林子栋也发现阿贝拉的压力和焦虑,开始分担家务,更多时间陪伴她。
阿贝拉渐渐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起步艰难,但她相信只要努力,总会看到曙光。
她和林子栋站在一起,面对未来,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其实,成长真的不容易,但每个挫折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阿贝拉对自己说。
两年间的经历,让阿贝拉明白了很多。
她的眼界更宽,心态也更平和。
她始终觉得,只要有家人的支持,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艰难,都能走下去。
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生活总会好起来。
这样的心态让她更加坚强,也让家里的氛围更加和睦。
阿贝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乃至两种文化的融合。
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和理解,而真正的爱,是在理解中成长,在付出中获得更多美好的瞬间。
不管前路多么崎岖,只要心中有爱,生活总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