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后回家,她崩溃大哭,尼泊尔姑娘诉说远嫁中国的艰辛

情感 03-08 阅读:15 评论:0

“妈妈,我真的受不了这个地方了,我想回家!”阿贝拉的声音在静谧的小屋里显得格外刺耳。

她试着压低声音,生怕吵到在隔壁休息的亲人,但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这个从尼泊尔远嫁到中国的姑娘,在离家两年后回到娘家,竟会痛哭着说出这样的话。

这不禁让人好奇,她在中国这段时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跨国相遇:从文化交流到真爱

那天是阿贝拉一生难忘的日子。

她从小城镇来到北京,是因为大学的一次文化交流机会。

林子栋就是负责接待他们的负责人之一。

身穿西装的他,站在一群留学生面前,从容自信,引得无数目光投向他。

阿贝拉记得,他全程微笑,带大家参观,讲解细致。

那时的她就被这个男人深深吸引。

一天,两人单独外出办事,突然接到林子栋的电话,他的儿子病了。

这是阿贝拉第一次知道,林子栋不仅比她大15岁,还离过婚,有个失明的孩子。

林子栋带她去医院,介绍她是孩子的“妈妈”。

阿贝拉摸着孩子的头,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渴望。

那一刻,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

回国后,阿贝拉和林子栋每天视频聊天,时间越久,她越坚定要嫁给他。

尽管家人极力反对,认为她这样做不值得,但她相信这是真爱,跨国远嫁到了中国。

适应新生活的挑战

林子栋的家在中国的北方,阿贝拉第一次来到这里正值冬天,寒冷刺骨。

但她万万没想到,穿得厚重不合适,因为家里都有暖气。

而语言问题成了她头号敌人。

刚开始,她的中文很差,只能和林子栋沟通流利,和家里其他人交流起来像猜谜语。

婚礼由林子栋一手操办,阿贝拉选择了中式婚礼,她幻想着自己是古代的新娘。

但婚后的生活并没有电影里那般美好。

阿贝拉喜欢尼泊尔的米饭和咖喱,但中国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早晚都吃得较简单。

这让她很不习惯,经常饿着肚子,生怕因为吃得多被人笑话。

她试着改善这种情况,有天早上早早起床,为家人做了一顿尼泊尔咖喱饭。

没想到家人并不喜欢,甚至看这些菜时显得有些惊慌。

阿贝拉很挫败,在之后的日子里,她试图学做中式菜肴,但每次都觉得吃不习惯。

家庭磨合带来的压力

最初婚后,婆婆对阿贝拉态度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

婆婆有时会指责阿贝拉,说话内容虽然她听不懂,但从表情和语气中能感受到不满。

特别是在阿贝拉不小心弄碎碗或照顾孩子轩轩时大意,婆婆的态度更加冷淡。

阿贝拉尝试融入,报名中文补习班,学习进展缓慢。

她想出去工作,但因语言不通,经常遇到困难,总觉得在外面像个外来物件。

几次下来,她换了好几个工作,再也不想出门,整天困在家里,情绪低落。

回到娘家后,阿贝拉跟母亲诉说了所有的委屈。

她说:“妈妈,我有时候觉得生活真的太难了。”母亲心疼地拍着她的肩膀,“成长本来就是这样,谁都不容易。”这句话让阿贝拉更觉委屈,却也明白妈妈说的是实话。

打开心结,迈向未来

回娘家修整的日子里,阿贝拉看着熟悉的人和景色,内心感慨万千。

那天,她母亲说:“你知道吗,其实现在你已经改变了很多,更成熟了。

阿贝拉半信半疑,但细想这些年经历的种种,的确比从前懂事了许多。

后来她回到中国,婆婆竟然主动尝试学习尼泊尔语和英语,这让阿贝拉感到意外。

从那时起,她发现家人对自己的态度变了,他们开始真正接受她。

林子栋也发现阿贝拉的压力和焦虑,开始分担家务,更多时间陪伴她。

阿贝拉渐渐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起步艰难,但她相信只要努力,总会看到曙光。

她和林子栋站在一起,面对未来,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其实,成长真的不容易,但每个挫折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阿贝拉对自己说。

两年间的经历,让阿贝拉明白了很多。

她的眼界更宽,心态也更平和。

她始终觉得,只要有家人的支持,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艰难,都能走下去。

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生活总会好起来。

这样的心态让她更加坚强,也让家里的氛围更加和睦。

阿贝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乃至两种文化的融合。

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和理解,而真正的爱,是在理解中成长,在付出中获得更多美好的瞬间。

不管前路多么崎岖,只要心中有爱,生活总会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