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新加3521%关税,东南亚四国惊醒,中方预判果然非常准确

国际 04-26 阅读:108 评论:0

4月2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要求各国站出来,集体对抗中国。然而,这一呼吁并没有得到任何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迅速出手,宣布对中国的四个友国加征高额关税。

日前,特朗普政府就表示,将对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进口的光伏板加征新关税,其中柬埔寨方面因不配合美方调查,被征收关税税率最高,达到了3521%。

(王毅外长)

对于加征关税的理由,特朗普是这样说的,这四个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价格“便宜到离谱”,严重挤压了美国商品的发展空间,美国工人也因此失去了工作,所以现在加征关税,能帮助美国制造业发展更加繁荣。

但是结合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特朗普这样做,还存在其他战略目的。

首先是要打击中国光伏产业的“迂回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产品生产国,占供应链关键环节市场份额的九成。美国此前已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加征高关税,之后中企大规模转移至东南亚设厂,整合了当地劳动力和中国技术,形成了“中国技术+东盟制造”的分工模式。如今特朗普政府通过高关税打击东南亚产能,实质是破坏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削弱其产业竞争力。

其次,也是要逼迫东南亚国家“选边站”。

我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东盟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美方此时挥舞关税大棒,实质是以市场准入为筹码,胁迫东南亚国家降低对华经济依存度。若成功割裂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纽带,不仅将削弱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更试图迫使中国在经贸谈判中让步。这一策略本质是美国对华“脱钩断链”战略的延伸,意图重构排除中国的新贸易体系。

(特朗普)

然而,美方的这一算盘,恐怕只能落空了。

就在美政府宣布这一政策的同一天,我国外长王毅也针对美国关税问题发了次声,并透露了东南亚国家的真实想法。

王毅外长表示,现阶段美国开始对全世界滥施关税,但是中方已经跟东南亚三国以及周边其他国家达成了政治共识,未来要团结自强应对美方,向美方开倒车的行为说“不”,坚决不向强权和霸凌低头。

王毅外长所指的三个国家,就是中方近期出访的柬埔寨、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是此次遭到美方关税袭击的主要国家。

对于这几个国家而言,美国关税是难以逼迫他们站队的。

经济层面来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已经决定其无法在中美间“二选一”了。以越南为例,其对美出口占比虽高达22%,但该国六成的电子零部件都依赖中国供应。过去四年里,中国与东盟一直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近7万亿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市场虽然重要,但东南亚国家更依赖中国庞大的中间品贸易和消费市场。

此外,中国主导的“钢铁丝绸之路”更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对华出口激增127%,其中六成货物经铁路转运至泰国、马来西亚等邻国。这种物理联通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构建起关税压力缓冲带——当美国对特定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时,企业可通过中老铁路将产能转移至RCEP成员国,再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以柬埔寨为例,2023年其对美出口下降18%,却通过对华跨境电商渠道实现23%的逆势增长。

再加上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和RCEP,已经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网络。根据协定,东盟国家输华商品95%的税目已实现零关税。在这种状况下,若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被加征关税国家便可通过RCEP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国家,并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直接对接中国市场。拿柬埔寨来举例,去年其对美出口已经降18%,但对华出口逆势增长23%。所以这种“协议对冲关税”的策略,使得东南亚国家在制度框架内,获得一定的战略弹性。

(中老铁路)

总之,中方为东盟国家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替代方案和好处,东盟国家的集体选择也表明,经济理性与地缘自主性已远远超越美国的单边胁迫,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反而会在压力下进一步巩固。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美国关税本质上就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试图通过经济胁迫重塑地缘格局。但东南亚国家如今已经成功地将关税压力,转化为深化对华合作的动力。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共识,并非对抗性联盟,而是基于市场规律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双方带来实质红利,更向世界证明:零和博弈在当今已无出路,共建共享才是破局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