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运价低得让乘客害怕:再也不敢打一口价了
上周末加班到深夜,我在路边叫了辆网约车,系统显示一口价28元。上车后司机却摆手说:“现在平台抽成高,我接这单要倒贴钱,要么加10块要么取消。”我愣在原地,司机直接靠边停车:“爱坐不坐,后边排队的车多着呢。”
最后我换了一辆不接一口价的出租车,到目的地花了36块。这事儿让我彻底明白:网约车运价低到离谱,连司机都玩起了“反向宰客”。
这两年网约车价格越来越邪门。平台标榜“一口价”“实时比价”,结果实际费用总在玩“薛定谔的猫”——你永远猜不到最终掏多少钱。
有乘客吐槽,明明显示20块直达,上车后司机突然说“我要绕行高速,不然平台补贴不够”,最后变成28块;更离谱的是雨天叫车,系统推一口价35元,结果司机半路要求“加收空调费”,不然直接取消订单。最坑的是跨城订单,明明显示150块包干,到地儿却跳出“超里程费”“夜间服务费”,合计比打车软件预估贵出40%。
司机为啥敢这么玩?说到底还是平台把价格压得太狠。现在网约车平台抽成普遍超过25%,司机每单实际到手不到七成。有司机算过账:跑30单才抵得上以前开出租两天的收入,不搞点“小动作”根本活不下去。
更讽刺的是,平台为了吸引乘客,把一口价压得死死的,司机接单后要么临时加价,要么用各种借口拒载。有乘客抱怨:“现在叫车像开盲盒,不加钱就让你等三小时,最后来辆‘幽灵车’——车在五公里外,司机却在两公里内绕圈。”
低价竞争还催生了奇葩服务。有的司机为省高速费,硬让乘客在高速口下车自己走过去;有的把“舒适型”车说成“紧凑型”,实际来的是面包车;最离谱的是有司机接单后直接消失,等乘客取消订单再重新加价接单。
更可怕的是,部分平台默许司机“大数据杀熟”——老用户一口价比新用户贵三块,高峰期价格能浮动50%以上。有乘客自嘲:“现在打车比炒股还刺激,你永远不知道系统下一秒给你标多少价。”
这股低价风暴正在反噬所有人。司机抱怨“越跑越穷”,乘客吐槽“打车像赌博”,平台却忙着用算法收割流量。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平台故意设置“动态底价”,用虚假低价吸引用户下单,再通过“调度费”“感谢费”等名义补足差价。这种套路导致司机和乘客矛盾激化——上周某地甚至发生司机因乘客拒绝支付“空调费”而殴打对方的恶性事件。
要破解这个困局,光靠乘客用脚投票远远不够。平台得把计价规则透明化,不能让“一口价”变成“文字游戏”;监管部门该给动态调价设条红线,防止平台用算法割韭菜;司机也得明白,靠耍小聪明毁掉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下次叫车前,不妨多看两眼评价——那些标着“从不加价”的司机,或许才是市场最后的良心。
网友评论
-
2025-04-30 12:40:39
你在工厂上班的成本是只有:生存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