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合作、创新,这才是大寨精神
昨日在公园体育器材锻炼的地方,听身旁,一老者(其实也就60多岁,比我小,下面就老弟),在电话中与对方谈到土地坡改梯田,引起我的兴趣!坡地改梯田,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学大寨”时听到最多的话题。大寨人在陈永贵带领下从50年代起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造梯田,使粮食由亩产不足百公斤提升到500多斤……的事迹,鼓舞了两代人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对昔日大寨人,大寨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是大寨精神?“奋斗、合作和创新”才是大寨精神!。

老弟,家住内蒙古“敖汉旗”农村,有25亩土地(666平方米一亩),因投奔儿子来到海阳市,土地也租出去了。电话就是承租者打来征求意见的。这位老弟说,我同意!因为,坡改梯田不能是一家一户而是一大块地上多家多户相连的土地的“合作”。咱不能影响大家,再说咱也受益呀!现在的坡改梯田有灌溉和排涝的配套设施,不但能保证水土和肥力不流失,旱涝保收。还便于机械化操作,省工省力效率高。

我这位新结织老弟是由民办教师转公办退休的,所以在讲到他们那儿的坡改梯田,条理清晰、描述全面、认识深刻。很新鲜!这是当年“学大寨”时未曾听到甚至都没想到!这就是当今农业的现代化吧!

据说,土地坡改梯田,从秦朝起是历代逐渐演化而成的,而且只是区域性的好像在云南,广西更早一些。但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应该还是学大寨那个年代开始的。大寨村是山西昔阳县大寨乡的一个村,昔阳县以至山西省很多地区适应坡改梯田地方多的是,但是从50年代就开始填沟垒石墙建梯田也唯有大寨。是时任村书记的陈永贵带领村民“创造”出来的。大寨的梯田是陈永贵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带领村民披星戴月,不辞辛苦劳累用原始的工具,橛头刨土,抬筐抬石,一块一块石头搬起切上、平整土地……建起来的。

昔日,人们轰轰烈烈的学习大寨,只是注重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精神。而未有深究这种精神的形成和铺垫是集体合作和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为基础的。只有将土改分给农民的土地合起来才能“大规模”的进行坡改梯田,也只有将坡地改成梯田才能保住水土和肥力增产增收!有了连片的土地和治理的正确方式选择,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有条件和机会发挥。
可以理解的,今日的“全国学大寨”就是要学习大寨人的合作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大寨精神今天仍然熠熠生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各行各业都需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