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彦博三帖卷,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故宫首次展出。展期到3月2日截止。
宋太师潞国公文彦博 (1006一1097),字宽夫,北宋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为当时重臣。善诗文,工书,“笔势清劲”(黄庭坚语)。
第一帖《护葬》,行书,七行五十六字
释文:“适见报状,已差赵待制第一帖,《护葬》,行书,行七,五十六字。释文:“适见报状,已差赵待制卨、张都知茂则,郧王葬礼使□送□厅,凡干葬礼事节,速牒护葬使司并牒管句□贵早见集。仍看详牒语周备,如法修焉。”
第二帖,《定将》,大字行书,三行十一字。释文:“预差定将来监开濬漕河官”。笔势沉着,有颜真卿遗风,张珩认为此为文彦博传世墨迹第一。
第三帖,《汴河》,行书,行二十一,二接纸。释文:“淮都提举汴河堤岸牒。为洛口水小,有妨行运。请权闭分洛堰口,权住放水入城。留府。即时已用闭断分洛堰口水,比欲更将午桥入城伊水闭断,又为正值磨焦踏麪,年计事大。遂将入城伊水一支以岸分,水小口子依例将闭,专用伊水一支动磨磨焦,其水只自磨下且流过,便却自东罗门出城合洛,并不渗耗却水势,当虑寅夜,未得雨泽,伊水减小,又妨动磨磨焦,却致将焦麦配与步磨,行致不便,有妨踏麴,今勘会除睦仁官磨上下有松磨四盤,今来又因睦仁官磨带得,使水比西河诸磨,一例停住,乃是优幸。今擘鱼将舍磨,焦麦量事都厅相度分配定数,分配与四盤水磨,磨焦所贵,早得了当。却令众户,使水户依旧使水。”
此帖论洛水入汴河和水磨事,此二事《宋史•河渠志》有记载,大约作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后文氏复官河南府判的时候,是其晚年手笔。文氏是当时政治上相当显赫的人物,但据卷后米友仁的跋,知其对书法也“极留心”。这最后一帖的确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散朗的结体,清劲的笔势,以及省略细节、毫不经意的态度,都极有唐人风致。
卷后有南宋米友仁、向水,以及清代题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受立宪运动影响,派端方和载泽、戴鸿慈、徐世昌和绍英五大臣出使西方考察宪政,预备制定宪法。端方就是图九题跋中的午桥尚书,出行前专门看了这件作品,朋友希望他能像文彦博一样做出一番事业。所以三帖卷成了古代书画中极为罕见的提到西洋的作品。
#谢田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