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豪车销量骤减,昔日王者遇寒冬,消费者转向新能源阵营
神坛陨落?保时捷中国区42%暴跌背后:谁在“绞杀”百年豪门?
曾经风光无限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销量暴跌42%,这到底是“水逆”还是另有隐情?
难不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要说以前,保时捷那可是妥妥的“人生赢家”标配,大街上溜一圈,回头率杠杠的。
谁家要是能开上一辆保时捷,那绝对是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谈资,羡慕嫉妒恨那是少不了的。
可现在呢?
保时捷似乎有点“失宠”了,销量数据直接给了一记重锤。
但是等等,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都说大环境不好,豪车不好卖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告诉你,No!
2021年到2024年,30万以上的高端车,销量那可是蹭蹭往上涨,分别是211.4万辆、251.2万辆、294.2万辆、298.6万辆。
你品,你细品,这说明啥?
说明不是有钱人变少了,而是有钱人的选择变多了。
保时捷销量下滑,锅不能全甩给市场大环境,更多的是它自己出了问题。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说白了,保时捷这几年也没少“作妖”。
这“转向柱事件”、“12.4万元购保时捷”、“经销商逼宫”……一桩桩,一件件,简直是“事故体质”。
就拿那个“12.4万元购保时捷”来说,本来是经销商为了吸引眼球搞的促销活动,结果愣是被保时捷官方给叫停了。
这操作,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消费者还没薅到羊毛,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心里能舒服吗?
还有那个“经销商逼宫”,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2024年初,保时捷的经销商们因为库存积压太多,直接“反水”了,停止进车,联合抵制。
这可是经销商啊,是保时捷的“亲儿子”,现在都闹到这份上了,可见保时捷的问题有多严重。
这些“公关事故”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接着一块倒下,把保时捷的“豪华服务”形象砸得稀碎。
更扎心的是,保时捷的社交“货币”属性也在贬值。
以前开保时捷,那是身份的象征,是社交的敲门砖。
但现在,随着保时捷价格体系的松动,Macan满街跑,开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Macan不算保时捷”、“买Macan虚荣”、“没资格参加车友会”……这些话,听着刺耳,但却是现实。
反观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那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仅性能好,配置高,而且还自带社交属性。
比如仰望U9,一亮相就成了“网红”,谁见了都想上去合个影。
这年头,开什么车,代表的是你的品味和态度。
保时捷如果还是端着“老大哥”的架子,不接地气,那被消费者抛弃也是迟早的事。
说到新能源,这绝对是保时捷的一大“痛点”。
2023年,保时捷CEO奥博穆自己都承认,Taycan在软件方面有问题,这对于一个以技术著称的品牌来说,简直是“自打脸”。
同年,保时捷还宣布召回部分718 Cayman GT4 RS车型,原因是发动机存在潜在问题。
要知道,发动机可是跑车的“心脏”,心脏出了问题,这还怎么让人放心?
反观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蔚来、小鹏……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在产品上不断创新。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超越传统豪车品牌,重新定义豪华。
就拿比亚迪来说,它的DM-i超级混动技术,让燃油车望尘莫及,百公里油耗低到你不敢相信。
而蔚来的换电模式,更是解决了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
这些创新,让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就拿保时捷Taycan 来说,刚上市的时候,那可是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特斯拉的“劲敌”。
可现实却是,Taycan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交付延迟问题更是让车主们怨声载道。
都2024年了,还有车主在抱怨提车要等一年以上,这效率,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再看看保时捷高管的态度,2024年,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麦德格承认,保时捷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这话说得挺实在,但也暴露了保时捷在新能源领域的短板。
保时捷也在努力,也在转型,但它的步伐似乎有点慢,有点犹豫。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保时捷如果不能放下身段,积极拥抱变革,那它的未来,恐怕真的有点悬了。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滑铁卢”,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它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天灾”,而保时捷自身的傲慢、迟缓和失误,则是“人祸”。
保时捷想要重回巅峰,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态度。
它需要真正了解中国市场,尊重中国消费者,放下身段,积极拥抱变革。
否则,它在中国市场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百年豪门,路在何方?
时间会给出答案。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谁家,百年保时捷,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