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刚到印度,莫迪对华钢铁征12%关税,给14亿人选个最坏结局?
文|小泡芙
编辑|沐言体育
前言
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一天比一天复杂,美国胡作非为就算了,现在印度也要趟这趟浑水,将局势弄得残破不堪。
昨天,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自己的妻儿抵达印度,没想到刚到印度,莫迪政府就准备对中方下黑手,很难不让人猜测他们之间有什么勾当。
现在这样的情况来看,莫迪很可能是给14亿人选了一个最坏的结局。
那么,万斯去印度的目的是什么?莫迪政府又做了什么?
万斯落地与关税令
2025年4月21日,美国副总统卡玛拉·万斯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开启为期几天的访问。
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对进口钢铁产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政策即日生效且持续200天。
这一时间点的精准重合,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印联手动向的猜测。
数据显示,中国是印度第二大钢铁进口来源国,财年前三个月,中国对印度钢铁出口量同比增长18%,占据印度进口市场份额的23%。
印度官方称,他们这样是为了“保护本土钢铁产业免受低价进口冲击”,而中国出口印度的钢铁产品均价为每吨680美元,比印度本土钢厂成本低约15%。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选择的打击对象具有明确针对性。
万斯在出发前接受采访时,曾公开批评中国“破坏全球贸易规则”,并强调美国将与“民主伙伴”加强合作。
印度在这个时间对华出手,被外界视为向美国递上“政治投名状”。
印度商工部内部文件显示,此次关税调整的讨论流程从常规的90天压缩至30天,决策速度创下十年新高。
这一细节进一步印证了政策背后的外部压力,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长期居高不下。
之前印度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达1180亿美元,出口额仅为150亿美元,逆差比例接近8:1。
莫迪政府试图将这一数据转化为谈判筹码,却忽视了本国产业的结构性弱点。
印度钢铁产业严重依赖中国原材料,2023年,印度从中国进口冶金焦炭、耐火材料等钢铁生产必需品超过270万吨。
加征关税政策公布后,印度中小型钢铁企业股价应声上涨5%-8%,但产业链中游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随即发出警告,本土钢材价格上涨将导致整车生产成本增加12%-15%。
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估算,若政策持续满200天,行业利润损失可能超过8亿美元。
如今类似政策重现,暴露出印度在产业规划上的短视,中方在关税政策公布后4小时内作出回应。
中国的反制逻辑
我们强调“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为都将招致必要反制”,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备选措施包括限制对印稀土出口、启动印度农产品反倾销调查等精准打击手段。
中国掌握全球63%的稀土冶炼产能,而印度军工、电子产业每年需进口约2300吨稀土材料。
中国钢铁业的底气来自全产业链优势,从澳大利亚铁矿开采到河北的轧钢生产线,从上海宝钢的高端汽车板材研发到广东的废钢回收体系,中国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反观印度,其粗钢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75%,高端特种钢自给率不足40%。
即便加征关税,印度买家仍可能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第三方转口获取中国钢材,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在国际舆论战场,中国借助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上合组织平台,联合俄罗斯、南非等国发声,批评印度“以保护主义破坏多边贸易体系”。
南非国际贸易专家指出,印度近年对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激增,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48起,其中32起针对中国。?
美印互动并非铁板一块,印度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加征关税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随即对印度钢铝产品加征26%关税,理由是“印度政府补贴扭曲市场竞争”。
这种“互相伤害”的戏码,暴露了美国“盟友”在“美国优先”原则下的真实处境。
全球钢铁贸易格局因此出现波动,欧洲买家开始增加从土耳其的采购量,该国对欧钢铁出口4月环比增长14%。
东南亚建筑商则转向越南,其热轧卷板出口报价比印度低7%,国际钢铁协会预测,全球钢铁贸易流转向绕开印度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而印度国内通胀压力因钢铁涨价持续攀升。
14亿人承受的战略代价
4月数据显示,印度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4%,其中建筑材料价格贡献了35%的涨幅。孟买贫民窟改造项目因成本超支暂停,班加罗尔地铁三期工程招标流标两次,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战略遭遇现实挑战。
外交信誉的损耗更为深远,印度在美、俄、欧之间的摇摆策略,使其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力持续流失。
2024年3月,东盟拒绝印度提出的“印太供应链倡议”,转而与中日韩加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
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正被中国参与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缅甸皎漂港等基建项目逐步稀释。
长期战略窗口正在关闭,中国五矿集团与几内亚签署西芒杜铁矿开发协议,该项目投产后将满足中国15%的铁矿需求。
中远海运获得巴基斯坦瓜达尔港40年运营权,构建起绕过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运输通道,这些布局从源头上削弱了印度“掌控印度洋”的地缘优势。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印度民众成为最大输家,钢铁涨价推高住房、交通等基础生活成本,产业升级受阻限制就业机会增长,外交孤立削弱国家发展空间。
当政治算计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14亿人被迫为决策者的战略冒险买单,历史的教训再次证明,封闭与对抗从不是发展的正途。
结语
印度这次做的事情虽说是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但是未免有点过于针对了,他们选择与我们为敌,相当于将自己困在了牢笼当中。
他们的这项政策很可能会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最终加重贸易战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希望他们能够早日认识到这个错误,及时的将问题修正,避免发生更大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